新华网|报录比23:1!这里的大学毕业生为何闷头“扎”向基层?

:原题为_新华网|报录比23:1!这里的大学毕业生为何闷头“扎”向基层?。
新华社厦门7月28日电(采访人员颜之宏)“说实话 ,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岗位具体是做什么的 , 但刚毕业 , 总想做点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事 。 ”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的金山社区 , 已经进入社区党委工作的“90后”社区干部娄文博一边忙着整理社区台账 , 一边回答采访人员的提问 。
2015年 , 娄文博从长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后 , 放弃了去互联网行业的工作机会 , 转而回到老家福建 , 在招聘网站上报考了“非公党建指导员”的岗位 。
那一年 , 厦门第一次按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待遇面向全社会招录“非公党建指导员” 。 岗位刚问世便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 , 这个指导员是做什么的?可以给基层带来哪些改变?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怎么样?
“一开始 , 我们也做了不少解释和引导工作 , ”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曾丽娟告诉采访人员 ,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 , 不少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党建工作存在需求 , 而一批大学毕业生也希望到基层历练 , 这也是设立这个岗位的初衷 。 ”
虽然没有先例可循 , 但是娄文博和第一批“指导员们”并没有因此畏难 , 反而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传承的实践经验 。 “街道里的非公组织数量多、门类杂 , 有的企业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 这正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 。 ”娄文博说 , 在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的支持下 , 他们一户一户进企业宣讲政策 , 手把手帮助成立党支部 。
对于指导员们 , 厦门市委组织部会组织各用人单位按照岗位职责清单 , 定期进行照单定量考评 。 “完成基本指标的合格 , 超额完成的优秀或者良好 , 没完成的不合格 。 ” 厦门市委非公办主任郭泽鹏说 , 指导员的收入和评先评优与考核结果直接关联 , 以保证各项工作都能精准落实到位 。
“这份工作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所在 。 ”与娄文博一样 , 石清玲也于2015年加入“非公党建指导员”的行列 , 现在她已经通过考核选拔 , 被推荐进入厦门信息集团党群办工作 。
【新华网|报录比23:1!这里的大学毕业生为何闷头“扎”向基层?】彼时 , 适逢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 , 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员进行规范管理 。 “不是我不想转组织关系 , 而是工作以后根本不知道组织关系可以转到哪里去 。 ”刚接手工作不久 , 石清玲就接到不少这样的求助电话 。 “我们几个小伙伴商量了下 , 就决定靠前服务 , 帮助辖区内所有空挂和失联党员办好组织关系转接 。 ”石清玲所在团队排查了辖区内200余名党员 , 19名失联党员和34名空挂党员完成组织关系转接 。
“指导员们在基层发光发热的同时 , 我们也为他们预留了丰富的晋升渠道 。 ” 郭泽鹏介绍说 , 对于表现优秀、通晓基层情况的指导员 , 可推荐其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或遴选进入国企党办 。 截至目前 , 厦门全市已有17名指导员被安排到社区担任主干或副书记 , 20名拟作为明年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后备干部 。 同时 , 也有18名指导员进入市属国企、13名指导员进入区属国企党办工作 。
采访人员从厦门市委组织部了解到 , 厦门今年面向全社会招录61名“非公党建指导员” , 已有超过1400名大学毕业生报考该岗位 , 报录比达到23:1 。 同时 , 厦门注重将这一成功经验移植复制到其他党建领域 , 今年还首次面向农村、社区招录299名党建指导员 , 推行“一村居一大学生计划” , 让年轻力量在基层党建阵地生根发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