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新闻前辈的中国四川情结

|一位法国新闻前辈的中国四川情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人民网巴黎7月23日电(采访人员何蒨)今年已经72岁的法国人伊夫·德·圣雅克布(Yves de Saint Jacob)退休前是一名活跃的新闻人 , 他曾在法新社工作达35年之久 , 曾被派驻新德里 , 负责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等国的报道 。之后 , 他还曾担任法新社国际部主编及总编 , 并亲身参与了法新社早期的数字多媒体转型 。丰富的国际采访人员生涯让伊夫深刻的意识到 , 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及商业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
退休后依然活跃的新闻人
伊夫1948年4月出生于法国第戎 , 父母都是历史系教授 , 他早年学习理科 , 后获得新闻系文凭 , 由此开启了充满发现与探索的采访人员生涯 。在担任采访人员期间 , 他还完成了巴黎政治学院的深入学习文凭 , 研究主题是法国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外交 。从法新社退休后 , 伊夫成立了一家传播咨询公司 , 以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 , 创作相关领域的图文及视觉内容 。伊夫曾经与雅克·富斯(Jacques Foos)教授合著了《我们能否摆脱核电?》一书 , 他参与的核电纪录片还曾在法国电视2台播放 。除此以外 , 伊夫也担任过一本介绍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文化经济交流期刊的主编 。退休后的伊夫始终延续着他担任新闻人的热情 , 渴望更多的了解如今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 。
伊夫的中国情结早在他研究“亚洲四小龙”时就显现了出来 。实际上 , 伊夫的家族中确实有一位与中国极有渊源的祖辈 , 这便是他曾担任过传教士的曾舅舅 。这位曾舅舅名叫阿尔冯斯·泰图(Alphonse Tétu) , 曾作为传教士于1872年前往中国四川 , 并在四川去世 。阿尔冯斯·泰图在四川建造过一座教堂 , 正是这段家族缘分 , 让伊夫想到整理有关祖先的档案 , 并给予他推出一份法文《巴黎成都日志》(Le 《 journal Paris Chengdu 》)电子期刊的灵感 , 向法国人介绍四川及中国 。
伊夫的法文《巴黎成都日志》
每月 , 伊夫都会亲自组织一系列与巴黎及成都相关的内容 , 着重关注经济、教育、文化与旅游 , 由他亲自撰写 , 希望以此在法国与四川之间打通一条信息互通的渠道 。刚刚发布的7月日志中 , 伊夫还采访了四川省驻法国投资促进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永刚 , 请他谈谈四川与法国的经济合作现状 。
伊夫的《巴黎成都日志》得到了朋友的支持 , 例如巴黎法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雅吉·哈密(Lyazid Benhami) , 以及弗朗索·瓦加拉诺(Francois Galano) , 后者在成都及重庆建立了弗朗索瓦法语培训学校 , 为中国人提供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法语教学项目 。
在《巴黎成都日志》中 , 伊夫最喜欢的内容板块是他构思的“法国人的四川之路” 。受到曾舅舅在华经历的启发 , 伊夫尝试寻找那些曾经到过四川的法国人的故事 , 而他也确实找到一些18、19及20世纪早期法国人在四川留下的痕迹 。伊夫甚至希望通过将这些法国人与他们曾到达的地点组成一条回忆之路 , 亲自去旅行一次 。
“法国人的四川之路”
在伊夫构思的“法国人的四川之路”中 , 有在19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向西方人介绍大熊猫的法国动植物学家谭卫道(Armand David) , 也有知名的法国考古学家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 ) , 后者曾在20世纪初到过四川峨眉山 。此外 , 还有1914年出生于成都的法国知名作家吕西安·波达尔(Lucien Bodard) 。除了这些历史名人外 , 伊夫发现了很多各行各业的法国人都曾在四川留下痕迹 , 例如法国医生阿尔伯特·热尔魏(Albert Gervais) , 他是一位治疗霍乱的专家 , 曾于20世纪初期来到四川 , 还曾出版过几本关于中国的著作 , 内容非常感人 。如今 , 阿尔伯特·热尔魏医生的一位孙女奥雷拉也在帮助伊夫整理关于四川的资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