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万米深海,有只“飞翔”的“海燕”

【武器装备|万米深海,有只“飞翔”的“海燕”】武器装备|万米深海,有只“飞翔”的“海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海燕-X”万米级水下滑翔机海试图天津大学供图
水下滑翔机万米深渊观测科学考察团队近日顺利返航 。
报道称 , 在为期6天的综合科考中 , 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天津大学共同研发的2台万米级“海燕—X”水下滑翔机共获得观测剖面45个 , 其中3000米级、6000米级和7000米级剖面各1个 , 万米级剖面3个 , 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 , 刷新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最新世界纪录 。“海燕—X”集成了CTD和深海相机等诸多要素传感器 , 同步采集了深渊温盐、溶解氧等大量宝贵数据 , 在海洋深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那么“海燕”究竟如何实现在深海安全、自由“飞翔”?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
高度计让“海燕”安全“飞翔”
2005年 , 天津大学副教授、“海燕”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杨绍琼所在的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代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机 , 工作深度100米 。2009年 , 第二代混合推进型水下滑翔机“海燕”研制成功 , 工作深度500米 。也是这一年 , 他们研制的水下滑翔机有了正式名字——“海燕” 。
杨绍琼解释 , 当水下滑翔机翘起尾巴 , 就是准备跟卫星进行通讯 。收到水下滑翔机状态信息 , 或是任务传感器采集到的海水环境数据后 , 卫星便将信息发送到岸基操控平台 。之后 , 信息被送往控制中心 。
“海燕”有着传统鱼雷的流线外形 , 杨绍琼说 , 这样的外形有助于降低航行阻力 。
杨绍琼说 , 水下滑翔机通过内部控制系统 , 融合多传感协同控制技术 , 合理分配传感器安装位置和工作流程 , 实时原位采集海洋环境参数并存储于主控内部内存之中 。
在工作过程中 , 需要注意水下滑翔机当前位置与深渊海沟的相对距离 , 同时考虑水面海流的流速和流向 , 通过智能轨迹规划算法保证水下滑翔机可以实现连续超过万米的滑翔剖面观测 。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控制中心 , 屏幕上一条条黄色的“鱼” , 就是“海燕”的实时位置 。在“海燕”出现状况或走丢时 , 其应急单元会引导工程人员将其找回 。
“海燕”在航行时会不会撞到海底?杨绍琼告诉采访人员 , 因为水下滑翔机本身安装有高度计 。高度计可以感应周边环境信息 。比如设定的高度是10米 , 当高度计感测到只有10米的安全距离时 , “海燕”就会通过浮力驱动单元和姿态调节单元改变姿态 , 然后上浮 。
“在海上试验过程中 , 任何一个环节都极其重要 , 每一个零件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杨绍琼说 , 因此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 外观检查、通讯测试、甲板联调、参数设置以及布放回收每一个环节都被工程人员当成试验的关键环节 。
下潜上浮如鱼般自如
“海燕”是如何做到自如地下潜上浮的?
杨绍琼解释 , 这要归功于水下滑翔机的浮力驱动单元 , 也就是浮力驱动系统 。
水下滑翔机可划分为前导流罩、前舱段、中舱段、后舱段、尾部浸水舱等5部分 。其中前舱段安装有浮力驱动单元 , 主要由安装在耐压壳体内的伺服电机、液压泵、电磁阀、内皮囊和安装在耐压壳体外的皮囊组成 。
收缩自如的皮囊类似鱼儿的“鳔” 。鱼在水下通过调节鱼鳔内的气体从而达到调节身体浮沉的目的 。“海燕”的浮力驱动单元也是这样的工作原理 。
当需要下潜时 , 皮囊体积变小 , 浮力也会相应变小 , 重力大于浮力 , 水下滑翔机就会下潜 。反之 , 皮囊体积变大 , 浮力增大 , 水下滑翔机就会向上浮动 。
通过不停的上浮下潜 , “海燕”走着“之”字路线 , 向前“飞” 。这种浮力驱动的方式耗能很少 , 可以保证“海燕”在大洋中长时间、大范围地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