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鲲龙”海上首飞成功


专家解读国产水陆两栖飞机为何有三次首飞

环球时报“鲲龙”海上首飞成功
本文插图


环球时报“鲲龙”海上首飞成功
本文插图

本报采访人员马俊
中国“大飞机家族”26日再传喜讯: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当天成功完成海上首飞 。 这艘“会游泳的飞机”“会飞的船”实现人类自古以来“飞天入海”的梦想 。 不少关心“鲲龙”进展的网友26日也发出好奇的感叹:这是国产水陆两栖飞机的第三次首飞了吧?这么多次首飞意义何在?
先海上降落再起飞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26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了解到 , “鲲龙”这次海上首飞选择在山东青岛团岛附近海域 。 约9时28分 , “鲲龙”从山东日照山字河机场滑行起飞 , 在空中飞行约28分钟后顺利抵达试飞海域 。
与普通飞机不同的是 , “鲲龙”的海上首飞是先在海上降落 , 然后再起飞 。 10时14分 , “鲲龙”轻盈入水 , 平稳地贴着海面滑行 , 随即完成回转、调整方向、加速、机头昂起……一气呵成 。 10时18分 , “鲲龙”再次迎浪腾空 , 直插云霄 , 圆满完成海上起飞 。
在安全飞行约31分钟 , 完成一系列既定试飞科目后 , “鲲龙”于10时49分顺利返回日照 , 降落在山字河机场 , 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飞行试验任务 , 这标志着型号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 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 , “鲲龙”通过气势恢宏的水门回到主席台前 。 机长赵生报告顺利完成首次海上起降科研试飞任务 。
据介绍 , 这是“鲲龙”继2017年12月24日在广东珠海金湾机场实现陆上首飞、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完成水上首飞之后的第三次首飞 , 为下一步飞机进行海上科研试飞及飞机相关性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
三次首飞差别在哪里
普通飞机令人瞩目的首飞通常只有一次 , 为何“鲲龙”会有多达三次首飞?专家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 该机具有“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用途的特殊性 , 这决定了它与其他陆基飞机在首飞科目上的差异 。
其中 , 陆上首飞和大多数其他类型的飞机一样 , 验证飞机的基本功能和飞行性能 , 是型号从图纸到实物产品的重要环节;水上首飞则是在湖面进行 , 验证飞机在面临突发火灾等自然灾害危机情况下 , 在浪高相对较小的湖面进行起降汲水等功能 。 而海上首飞主要检验飞机远海救援时 , 在海面条件下飞机的起降特性 , 检查飞机各系统在海洋环境下的工作情况 , 重点验证飞机海上抗浪能力、腐蚀防控等性能 。 同时针对海洋高盐度、高湿度环境下带来的腐蚀防护问题 , 对飞机防腐效果进行评估 , 对未来飞机执行远海货物运输、水上应急救援等任务的需要做好准备 。
尤其是后两次首飞 , 虽然都是在水面上起飞 , 但海面与内陆湖面的巨大差异 , 给试飞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
首先 , 水的盐度不同 。 水上首飞选择在湖面进行 , 湖泊中是淡水 , 盐度相对较低 , 对飞机各系统的腐蚀防护考验较小;而海上首飞在海上进行 , 海水盐度明显高于湖泊中的淡水 , 腐蚀性更强 , 对于试验机的防腐蚀要求更高 。
第二 , 密度不同 。 海水密度大 , 湖水密度小 , 飞机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起飞时需要克服水的“粘性”也会有差异 。 这种差异在飞机高速滑行时更为明显 , 尤其是降落时 , 在同等飞行条件(飞行重量、飞行姿态、飞行速度、下降率等相同)下 , 海水密度更大 , 飞机在海面降落时 , 海水对飞机的反作用力相对湖水要大 , 这种差异会让飞行员觉得比淡水水面“偏硬” 。
第三 , 波浪不一样 。 内陆湖面一般是由风形成的风浪 , 是短碎波浪 , 浪高相对较小 , 且波浪传播方向一般与风向一致 。 因此飞机在湖上起降时 , 一般选择迎风迎浪起降 。 而海面上波浪类型多(由风形成的风浪、水下的整体运动形成的涌浪、大型船行波等) , 浪高大、能量大 , 不同类型波浪可能同时存在 , 而且传播方向不一致 。 同时 , 海面还伴有洋流和风等复杂因素 , 会使得飞行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