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恶性低价竞争打造不出“高质量中国”

【ZAKER|恶性低价竞争打造不出“高质量中国”】
ZAKER|恶性低价竞争打造不出“高质量中国”
文章图片
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 意味着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要从重规模向高质量转变 。 不过 , 对于习惯了拼速度、拼规模、拼成本的中国市场来说 , 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 。
近日 , 一则“央企招标打架”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 视频中显示了一个会议室内激烈争吵继而挥拳相向的打斗场面 。 知情人士透露 , 这一极其混乱的场面发生在中铁二局的一个投标现场 , 因其中一个投标方报了最低价 , 其他同行认为属于恶意低价竞标而表示异议 , 双方争执不下 , 由最初的恶语相向升级到肢体冲突 。
堂堂的中央企业在正常的工程招标中爆发打斗 , 实在是有辱央企应有的斯文 。 这并不是个案 , 据知情人士透露 , 类似事件在国内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中已经是一种常态 , 投标方往往竞相压价 , 最终往往由引起非议的异常低价者中标 。 招投标领域内长期存在的“低价者得”的规则 , 看似公平合理 , 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 工程领域的人士痛斥“价低者得”的规则 , 往往“饿死同行 , 累死自己 , 坑死甲方” 。 不仅造成了恶性竞争 , 而且在极低的招标价之下 , 很容易埋下工程质量的隐患 。
为什么国内工程界会长期存在这种“多输”的局面?直接原因是 , 在国内项目招投标领域 , “最低价中标原则”长期大行其道 , 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 , 唯价格论 , 甚至造成中标价远低于成本价 。
这种结果造成后续乱象丛生、危害极大:低价中标导致市场恶性竞争 , 一些有实力而且讲诚信的企业由于不愿压低价格会被挤出竞争行列;中标者往往实力有限 , 还罔顾项目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 只是单纯以击败竞争对手中标为终极目标 。 招投标领域这样的现实 , 形成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对于中标后的生产、施工等企业 , 超低报价往往造成利润空间的丧失 , 被逼无奈只能绞尽脑汁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以偷工减料 , 层层转包等手段 , 不惜以牺牲项目质量为代价来缩减支出、压缩成本 。 2017年3月 , 西安地铁爆出“电缆门”事件 , 劣质电缆竟然在多地地铁项目中被采用 , 就是因为供货方奥凯电缆的在各个项目中的中标价已经严重低于正常的成本 , 为了赚钱保证一定的利润 , 那就只能偷工减料 , 而罔顾其违法行为对地铁运营方造成的危害乃至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威胁 。
低价中标形成的弊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 但这种低价、低质的招投标恶性循环怪圈却始终难以得到扭转、根除 , 成为提升我国建设工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突出障碍 。 尽管《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了“投标人不得以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异常低价竞标” , 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种种乱象由来已久 , 现在已是积重难返 。 所有的投标人都面临着囚徒困境 , 负责任的投标人不报低价 , 却总有竞标方报出低价 , 而报高价就意味着降低中标几率 , 故此只能在无奈放弃与饮鸩止渴间彷徨 。 虽然也有一些招标单位采用“中间价(或最优价)最高分”的商务评分规则 , 但即便如此 , 众多投标人的报价还是普遍偏低 , 因为凡是奔着中标目的去的 , 谁也不愿意用去给别人做铺垫 , 牺牲自己的报价去拉高中间价 。
此外 , 国内立法在一些具体标准、行为规范和采购招标程序方面的设计上 , 缺乏专业化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 如《招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都规定 , 招标单位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 , 试图对投标人过低报价形成威慑 。 但在实践中 , 投标人对于低于成本的报价却往往解释为市场推广的优惠政策、将从其他产品或业务板块弥补本次投标的亏损 , 而对此招标或评标单位则往往难以直接认定为投标人就是不诚信的恶意报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