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1970|太平洋战争第七部之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十七)

对此小畑非常担忧 , 主动带着斋藤找到了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南云中将商议 , 希望他能够协调足够的舰船尽快运来建筑材料 。 斋藤告诉南云 , “除非向部队提供水泥、钢筋、带刺铁丝网和木材等无法从岛上弄到的东西 , 否则 , 无论我们派去多少士兵 , 他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袖手旁观 , 这种局面简直无法容忍 。 ”但是南云早已没了开战之初的威风 , 现在的他不过是个空头司令 , 除了表示同情之外爱莫能助 。 5月底 , 小畑派军后勤参谋泉莱三郎中佐前往帕劳 , 希望可以从那里调一些材料过来 。 但驻帕劳的第十四师团师团长井上贞卫中将说 , 我的建筑材料还不够呢!况且连东京都说 , 帕劳才是美国人最可能攻击的方向 , 哪有从这里调走材料的道理?大量时间就这样在扯皮中被浪费掉了 。 因此相比塔拉瓦而言 , 塞班诸岛的滩头阵地远远称不上坚固 , 根本无法抗击美军航母舰载机和海军舰炮的轮番打击 。
日军防御组织的另一缺陷是部署失当 。 吉尔伯特和马绍尔群岛各个环礁面积极小 , 缺乏纵深 , 机场又占去了很多面积 , 无法设置更多的障碍物 。 况且珊瑚岛一般地势低平 , 缺乏山地和岩洞等适合建立纵深防御的自然条件 , 实施滩头防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但是马里亚纳诸岛属于标准的火山岛 , 面积较大 , 内陆有相当部分高海拔地区 , 具备部署纵深防御的客观条件 。 但是小畑和斋藤依然将防御重点放在滩头 , 相对忽视了内陆防御工事和炮兵阵地的建设 。 塞班岛的东海岸是一片断崖 , 美军的登陆地点仅仅局限于西海岸 。 小畑希望在美军建立稳固的登陆场之前就将他们消灭 , 即使建立了滩头阵地也通过反击将他们赶下大海——这是日本陆军一贯重进攻、轻防守思想的具体表现 。 后来的实战进程表明 , 日军仓促建在滩头的那些远称不上坚固的工事恰好成为美军老式战列舰的活靶子 。
根据上述思路 , 小畑下令在各岛海岸每隔数百米到1公里建成一个“覆盖所有敌军容易登陆海滩”的防御强点 , 每点部署一个步兵中队和重武器小队 , 火力配备应当足够护卫相邻的前沿阵地 , 实在覆盖不到的区域则由机枪或迫击炮实施火力掩护 。 在滩头阵地后方依托地形构筑第二道防线 , 成为预备队发动反击的出发点 。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 , 战前塞班岛储备了足够两个月使用的军需品 , 弹药储备达到一个会战单位 。 岛上种植有大量甘蔗和芋头 , 日军各部都在自己的防区内种植了“责任田” , 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粮食短缺问题 。
对陆军夸下的海口 , 海军一点都不相信 。 后来联合舰队新任司令官丰田大将在回忆录《最后的帝国海军》一书中这样写道 , “他们说塞班岛坚不可摧 , 海外所有战略要地就属塞班最为坚固 。 事后我才知道 , 塞班和他们说的根本就不一样 。 送到那里的部队缺乏装备 , 也不能进行正常的训练 , 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 岛上的主力是陆军士兵 , 却归海军的南云中将统一指挥 , 他却又不管陆地防卫战的细节 , 不过是负责海陆军的关系而已 。 塞班基本没有什么工事 , 就算有也是老式的 , 起不到多大作用 。 在瓜岛战役时 , 日本已经知道对手装备精良 , 不过却还如此大意 , 实在太遗憾了 。 ”
5月22日 , 东京大本营颁布命令 , 中太平洋各派遣队就地改编为独立混成旅团 。 驻塞班岛的第一派遣队因此改编为第四十七独立混成旅团 。 在此期间 , 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队发起了比亚克岛登陆作战 , 成功将日军注意力吸引到新几内亚西部地区 。 5月28日 , 小畑携中太平洋舰队参谋长田村义富少将飞往帕劳 , 指导井上第十四师团部署防御 。 军参谋长井桁少将暂时代理军司令部所有事务 。 由于军衔高于井桁且驻塞班岛主力是第二十九师团 , 实际上斋藤担起了塞班岛部队的指挥权 。
截止美军登陆之前 , 塞班岛日本陆军各部为:第四十三师团12939人 , 新编第四十七独立混成旅团(欠驻帕甘的第三一五步兵大队)约2600人 , 加上其他各部以及因运输船沉没暂时滞留的部队 , 总计26000人 。 海军的第五十五警备队约2000人 , 横须贺海军第一特别陆战队约800人 , 加上其他辅助部队总兵力约6000人 。 陆海军合计有大小口径火炮260门 , 轻型坦克49辆 。 斋藤将全岛分成四大防区:海军负责“海军地区” , 第一三五步兵联队负责北部地区 , 第一三六联队负责中部地区 , 第四十三师团其他部队、第四十七独立混成旅团、第九坦克联队主力及各炮兵部队驻守南部地区 。 由于部队番号太多——竟然多达48个——给指挥、协调带来了更大难度 , 各部普遍反映缺乏武器 。 第四十三师团作战参谋平栉孝少佐坦诚 , 岛上部队六个月之后才能参加保卫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