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赵雷,真不幸( 二 )


像是一个约定 , 去年他的出现也是在生日这一天 , 那天他发微博:“好好活 , 尽情装 , 打开我 , 得欢乐 。 ”配图是他在大口吃棉花糖 。

2年 , 除了两条微博 , 赵雷再没有出现 。
他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歌迷 。 但答案 , 或许就藏在他来时的路上 。
1986年 , 赵雷出生在北京周边的农村 , 他的父亲是一家小卖铺的老板 。
少年时代的赵雷有很多梦 , 他想要外出旅行 , 想要看看这个世界的繁华 , 但兜里没有一分钱 。 家境贫穷 , 为了省钱 , 赵雷曾经长时间剃光头或者留长发 , “这样可以把理发的钱省下” 。
钱省下了 , 但这总会惹来年级主任的不满 。 每到周一的升旗仪式 , 赵雷都被通知不得参加 。
踉踉跄跄行走到13岁 , 赵雷看到一部电影 , “被自由吟唱猛得击中心灵” 。 画面中是年轻时的伍佰 , 他披头散发 , 在一个地下通道里纵情唱歌 。
那一个瞬间 , 让赵雷日后反复回忆 , 也成为改变他命运的时刻 。
动人的不是吟唱 , 而是自由 。
从此 , 他开始学吉他 。 4年之后 , 在北京一条地下通道里 , 他跟几个同学背上吉他 , 戴上墨镜 , 拼命唱歌 。
他说 , 有的人可以唱歌 , 有的人必须唱歌 。
少年的赵雷 左
对很多人来说 , 辍学唱歌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
这并不是一条人人都能成功的路 , 区别于大多数人的生活 , 就要承受大多数人不能承受的艰苦 。 与此同时还要面临随时失败的可能 。
赵雷走上唱歌的路 , 并不是一种功利的考量 , 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 他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 却毅然选择退学 。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不适合在学校里上学 , 应该让社会来教我 。 ”
带着一股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 赵雷背起吉他来到后海 , 在酒吧里唱歌 。 他有一个点歌本 , 几十首音乐他早已烂熟于心 。
最初的新鲜让他开心 , 但时间长了 , 酒吧各色的听众又让他迷惑 , 同时每日的重复他也觉得无聊 。
赵雷尝试在观众大合唱的曲子之外 , 唱点自己写的歌 , 这却遭到观众和老板的反对 。
这种反对 , 他后来又遇到无数次 。 成名之后 , 人们要听他唱《成都》 , 每一个现场都是 。 都快唱吐了 , 他倔强的说不 。
他多希望有一天有个人站在他面前 , 对他说:“嘿 , 赵雷 , 我2011年就开始喜欢你 , 我听的第一首歌是《小屋》 。 ”
回过头来看 , 那段时间是赵雷的价值观和这个世界第一次产生冲突 。
酒吧演出的经历 , 让赵雷在观众喜欢和追逐自我之间两难 。 一年多的时间 , 他想明白了 。 就像他多年以后消失在人海一样——
离开 , 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 , 追求自由 。
最初离开北京 , 赵雷并没有目的地 。 他背着吉他边走边唱 。 那是一段属于流浪的岁月 , 没有羁绊 , 偶有烦恼 , 每一天都鲜活 。
2006年 , 青藏铁路开通 , 揭开藏地文化的神秘面纱 。 20岁的赵雷揣着当时借来的700块钱 , 呼啸着赶到拉萨 , 这个他心中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
赵雷的朋友、作家大冰曾在书中记录他们在拉萨的日子 。 “无闲事挂心头 , 故而日日都算是好时节” 。
他们聚集在拉萨浮游酒吧里 , 白天爬起来晒太阳 , 晚上在酒吧里喝酒唱歌 。
赵雷(左二)、大冰(右二)在浮游酒吧
对于赵雷来说 , 西藏酒吧和北京酒吧有着天地般的差别 。 在西藏 , 他只肯唱自己想唱的歌 , 谁花多少钱 , 劝多少次都不好使 。
大冰形容赵雷是一只刺猬 。 赵雷也很喜欢这个意象 , “那些隐形的刺让我拒绝着一切虚伪的东西” 。
日后成名 , 他在自己工作室摆满刺猬玩偶 , 刺猬也成为赵雷歌迷们的标志 。 他们印在衣服上 , 摆放在演唱会舞台上 。
年轻的赵雷坚硬 。 他和那些名利、虚伪格格不入 。 像在《理想》中他唱得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