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夏日葛仙山 , 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葛仙山上是晨钟暮鼓的道教宫殿 ,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 山上道观为世代居于此地的人所信奉 , 山上的神仙威名被数世传承 。 山上的道家起源是因东汉葛玄修道于此 , 羽化登真于峰巅 , 魏晋时乡人即辟筑石庵祭祀奉礼 。
我们登山的那日正逢“斋期”开山门 , 道观里香火很旺 , 整个白天香客络绎不绝 。
有的是高考分数出来了来还愿的青年人 , 有是求子求婚姻的妇女 , 还有热衷道教文化的人在山上修行 , 短期地居住在山上 , 和道士同吃同住 , 整天在山上生活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白天 , 世俗生活同道教的信仰相融 , 随着景区的发展 , 原本是一条原始山间小路上山 , 如今建了葛仙村 , 道观便与山下有一条索道连接作为上山的捷径 。 人们来到道观 , 更容易了 , 商业的过渡加速了人们渐入佳境的过程 。 但并不妨碍葛仙山在人们心中“神山”、“仙境”的地位 , 山上山下汇聚着古人的修行、神仙的神话传说、人在道义上的反思、今人的趣味、人食烟火而居的禀性 。
亦道亦俗 , 亦是非常之境 。
原本离城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 如今山下虹桥上、欧家、民谣水乡自然村落为山上道观开放了夜间住宿 , 道观之外 , 道教圣地之余 , 山下秀美的村落成为一个个昼夜布施于大众的公共空间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道教文化让道人留在山上 , 烟火气则让普通百姓乐于在山脚的村落聚集 。
游客在去葛仙山之前 , 就在村子里住下 , 听村里人讲山上道观的历史、后人如何历经辛劳的几番翻修 , 略懂文化的老人会强力推荐道观旁的石碑碑林 , 那些碑文很多是他们刻的 , 是他们搬运上去的 , 参与山上修建道观的乡民 , 因为积了功德而满足 , 而有了好运 。
如今他们居住的村落被政府建成了秀美乡村 , 村子建的美不用说 , 照应着仙山云雾、山林、溪流的灵气 。
这里人不光讲道家修行 , 因为日子过得殷实而讲政府好 , 还懂历史谈文化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山上居一日 , 人间已一年 。 这是比喻 。
山下 , 或许因为人 , 会有更丰富更林林总总的感受 , 是日常的 , 也是哲学的 。
虹桥上 , 美如邻家少女
虹桥上的小桥流水 , 古老的石桥走起来很惬意 , 水面如琉璃般光滑 , 不是大美若斯 , 而是狗吠、孩童追逐的声音、猫朦朦胧胧醒来……村庄的美如邻家少女 , 笑容腼腆 , 总是殷勤添茶 , 让人心无抗拒 。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葛仙山|夏日葛仙山,未尝不是一场消弥旧日的精神疗愈
本文插图

夏日 , 在微动的涟漪中 , 在姓氏“欧阳”的一群孩子们的读书声中 , 安静地走完了村庄 。
想到迟暮之年的欧阳修 , 自号“六一居士” , 留下一声感叹:藏书一万 , 金石遗文一千卷 , 琴一张 , 棋一局 , 酒一壶 , 吾一老翁 。
乘兴而来的游客遇到这里的孩子在朗读欧阳修的文章 , 孩子又和同龄的孩子讨论抖音上看到的动物趣闻 , 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更小的一个孩子 , 脸上有宁静和知足 。 妈妈们让孩子们去看抖音去嬉戏打闹 , 因为她们相信 , 六一居里欧阳修词文的朗读一开始 , 孩子们的心 , 就会跟着平静下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