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杂志|《中国金融》|用区块链搭建一座“积木屋”——读托马斯·安德森《货币无疆:区块链与无风险资产》( 二 )


在tech这条线索 , 作者介绍了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而迅速发展的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如云计算、加密货币、神经网络等 。 作者认为 , 我们的基础设施、法律体系、通信系统、经济活动大都面临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 。 这也是哈耶克所构想的货币“达克特”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 而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点对点直连、高度的透明性和粒级分析功能等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 , 各个节点通过相互验证彻底消除信任鸿沟 。 在安德森看来 , 具有上述魔力的区块链简直就是“扶大厦之将倾”的超级英雄 。 他兴奋地宣布:遵循某些既有的经济学理论 , 区块链不仅能够创造出安全稳定的储值手段和市场化自由竞争的货币体系 , 同时也可以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在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货币市场 , 交易各方可以摆脱中介 , 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 在区块链的帮助下 , “借贷活动完全民主化 , 政府、 企业、 民众在同一赛场为了‘十足信用’ 展开平等竞争” 。 至此 , 弗里德曼、哈耶克等经济学家孜孜以求的“圣杯”终于触手可及 。
作为一部勃勃雄心的理论著作 , 《货币无疆》引用了众多经济学大师特别是诺奖获得者的观点 , 同时还介绍了大量新兴科学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 无论从金融理论的广度还是科技知识的难度来看 , 这本书似乎都令读者望而生畏 。 其实 , 这种担心毫无必要 。 《货币无疆》不仅体现了安德森博古通今的知识储备 , 而且展现了他深入浅出、纵横恣肆的叙事能力 。
在仅仅20来万字的篇幅里 , 作者钩沉历史 , 向读者讲述了金融史上许多标志性事件 。 比如 , 青铜器时代在埃及出现的“金本位” , 小亚细亚王国吕底亚国王制定的“金银复本位”;哥伦布为搜刮黄金而对美洲原住民的荼毒(看到这里 , 也就难怪今天美国愤怒的抗议人群要算旧账将其塑像“斩首”);十六世纪以来在意大利、瑞典以及荷兰街头出现的“钱摊儿”和银行 , 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庞大的现代金融体系 。 对某些影迷而言 , 他们也许通过此书才第一次领悟到《绿野仙踪》《星际迷航》《星球大战》所隐含的“货币银行学”;喜欢艺术的读者甚至可以从中了解到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传承关系 。 此外 , 作者对微信和支付宝所采用的二维码支付以及刷脸支付大加赞扬 , 也会令中国读者备受鼓舞 。 尽管全书视野阔达、信息充沛 , 但丝毫不显得局促繁杂 , 一切推论都是水到渠成 。 正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趣闻轶事 , 安德森把一部具备前沿技术和深厚理论功底的“学术著作” , 写成了一本平易近人的“趣味性读物” , 从而使读者可以在有限的文字篇幅中轻松愉快地穿越时空隧道、遨游星辰大海 。
为了使众多缺乏fin或tech知识的读者能够参透“无界货币”的内涵 , 安德森不仅旁征博引 , 而且“脑洞大开” 。 他建议读者先别纠结于云计算、区块链这些复杂的概念是什么 , 而是只管看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 比如 , 云可以替代个人收藏的成千上万张CD , 从而为音乐发烧友提供前所未有的曲目选择和安全存储手段 。 他在书中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区块链和无风险资产 , 力图使读者触类旁通 。 比如 , 用俱乐部贵宾卡来解释代币 , 用重量与质量之区别来说明无风险利率 , 用量子物理学中的普朗克常数来命名本书的主角“无界货币”;从家乡艾奥瓦农场上的升降谷仓以及美国的食品供应链 , 安德森为金融体系去中心化找到可资借鉴的范本;为了表明 “无界货币”的稳定性 , 他直接将其比喻为可以自我调节外部冲击的“货币陀螺仪” 。 总之 , 在安德森的眼里 ,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区块链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机理 。 如此巧妙的思维逻辑和知识调度能力 , 恐怕也只有这位兼具理工、文学和金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方能拥有吧 。
如果说书中提及的诸多经济学经典像一座座结构恢弘、威严高耸的哥特式建筑 , 那么安德森用四块积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货币信用理论、区块链、资本市场——来搭建的“无界货币”看起来则更像一座色彩鲜活、妙趣横生的“积木屋”:它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 , 具备成长为高楼大厦的潜力 , 蕴含着替代“纸牌屋”的各种可能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