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顿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不共同?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四部》(150)《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命运共同体?》人类希望结成命运共同体是因为各自的命运不同 , 我们希望用共同的命运来取代各自不同的命运 , 但各自的存在本身就在抵抗着共同 , 我们不知道该用共同来泯灭个体 , 还是个体不同的命运来组成概念的共同 。 共同意味着什么?每个人独立的生命能够共同吗?生存竞争关系和你死我活的较量能构成共同吗?命运的共同其实只能是利益的共同 , 实际的不同 。 貌似共同下的不同 , 就是人苦难命运的实质 。茅塞顿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不共同?
如果不从根本上来取消人的命运 , 让人不在个人命运的轨道上运行 , 岂能归入共同 。 共同并不是谁创造的 , 共同就是存在的本来形态 , 不共同者必被淘汰 , 这是存在的必然法则 , 其实人无法不共同 。 生命不可能达成人的共同 , 因为它的逻辑本身就是制造不同 , 各自独立存在 , 目的相悖 , 怎么形成共同?我们所建立的社会共同、生活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这些共同的连接其实都是权宜之策 , 是我们对付生命各个不同存在的一种无奈的办法 。 正因为有生命本质的不同 , 我们才要努力地去创造共同 。 我们的最终理想的大同社会在同什么?除了同财富和同利益 , 我们还能同什么?生命的独立性使我们失去了真正共同的理由 , 纵是社会大同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存在本来就是共同的 , 只有共同才能存在 , 只有在有序的共存下 , 才能持续地、长久地存在 。 不同只是一种短促的波动 , 存在中没有目的不同的事物 , 事物保持各自的属性存在就是因为共同的原因 , 因为共同的关系才使得各自能够存在 。 但人树立的生命原理打破了这种共存秩序 , 生命与生命各自独立存在具有了不同的目的 , 你的生命与我的生命的区别导致了根本的不同 , 即彼此不同的生命利益 。 这种不同的表达就是竞争 , 所以 , 生命的概念一旦成立 , 竞争逻辑紧随其后 , 因为生命的原理导致生命与生命不得不处于竞争关系 , 到人类文明社会就表现为你死我活的人际斗争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人的斗争史 , 人领受生命以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外部事物作生存斗争 。 这是何其致命的逻辑 , 人为了生命的存在不得不去竞争 , 而竞争的结果却是不得不死去 。 这就是生命理念的荒唐逻辑 。 但人类为了维护生命逻辑的成立 , 不惜将一切现象事实纳入到生存理念中 , 用生命的存在原理来解释一切 。 这种主观式的强行解释破绽百出 , 我们在无法解释或解释不通的时候 , 统统推给客观存在 。 所以 , 有较真的思想家发现 , 客观存在的实质就是“不可知” , 不存在的事物和逻辑不通的关系怎么可知?因为可知就一定要符合逻辑 。 其实 , 客观世界的不可知结论 , 就是人类为自己尴尬的世界观扯起的一块遮羞布 , 里面尽是逻辑的矛盾与悖论 。茅塞顿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不共同?
生物与人本来就是共同的存在 , 是谁让我们各不相同?是谁制造了我们不同的目的?就是我们的生命理念 , 就是生命存在的逻辑让我们彼此不能相同 。 我们数亿年来一直都拥有共同的存在 , 但生命将存在划分为各自的命运 , 我们就无法相同了 。 人为了各自的命运奋斗 , 此目的与彼目的冲撞在一起 , 这就是人类苦难生存的来由 。 生存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迫不得已的要求 , 不将众人的生命集合在一起 , 社会怎么能够运行?人类的或者集团的共同利益怎么能够实现?如果要做比喻 ,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将沙粒组合并烧结成砖 , 生命的个人就是沙粒 , 命运共同体就是集成的砖块 。 砖块虽然可以修筑大厦 , 但砖块的基本属性仍然是沙粒 , 砖头是沙粒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成的 , 沙粒们集结为砖块的寿命只有几十年 , 几十年后它们仍然还得分化还原为沙粒 。这种使用外部力量来形成的共同体是暂时的 , 使它们共同的粘接力一旦消失 , 它们的命运联盟就立即崩溃 。 而真正的、本质的共同才是长久的和永恒的 , 比如海洋 , 它们并不是以水滴为独立的存在 , 任何一滴海水的性质都是整个大海 , 它们才是真正的海水存在共同体 。 海水与海水之间的关系绝不同于沙粒与沙粒之间的关系 , 它们没有自我形态 , 只有共同的大海 。 而大海不会分解为各有目的的水滴 , 大海只有一个目的——共同存在 。茅塞顿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不共同?
沙粒共同体和海洋共同体有本质的不同 , 我们制造出沙漠模式 , 为什么制造不出海洋模式?沙漠模式与海洋模式的差别是什么?将沙漠逻辑转换为海洋逻辑难道不可能吗?沙粒与海水的存在理念其实就是我们的一念之差 , 这就是生命原理与感知原理的区别 , 我们需要飞沙走石的大漠荒地 , 还是需要波涛万顷的浩瀚海洋?这还需要犹豫和纠结吗?(接下)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