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杂志|听托马斯·鲁夫“吐槽”为什么他的同学都不再创新了?
文章图片
托马斯·鲁夫接受《中国摄影》杂志专访2017卢杉摄
2017年5月 , 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来到中国 。 在北京德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 , 青年艺术家陈海舒、卢杉与本刊编辑一道对这位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对话 。
“为什么我的同学都不再创新了?或者为什么他们的创作如此狭窄 , 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风格上?”
【中国摄影杂志|听托马斯·鲁夫“吐槽”为什么他的同学都不再创新了?】彼时 , 鲁夫直言不讳地抛出这个他青年时期就开始思考的问题 。 而它的答案 , 也许就是我们精读这位“非典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门徒的理由 。
文章图片
托马斯·鲁夫在创作《肖像》安德烈·古斯基摄
早在2001年 , 摄影艺术家缪晓春就在《中国摄影》杂志连续数期对当代德国摄影家进行了访谈和介绍 , 其中包括贝歇夫妇、托马斯·斯特鲁斯和安德烈·古斯基 , 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大篇幅介绍当代德国摄影 , 但是其中唯独缺失了对鲁夫介绍和评述 。 2017年6月 , 《中国摄影》以84页的专题篇幅弥补了多年前的遗憾 。
托马斯·鲁夫持续20多年的艺术实践和不断创新让他成为了德国摄影史叙述中的一个难以归类的“异类” 。 蓝晒法、立体照片、罪犯合成照片、物影成像、柏林达达主义和苏联先锋派的摄影蒙太奇 , 当然还有“典型”德国摄影的代表——新客观主义和鲁夫的老师贝歇夫妇秉持的“类型学”美学都是其作品曾指涉过的对象 。
文章图片
卡西尼号172009托马斯·鲁夫
文章图片
马雷05《负片》系列2016托马斯·鲁夫
文章图片
新闻报道++30.182016托马斯·鲁夫
鲁夫对于摄影术在历史考古层面的兴趣规避了多愁善感的赞颂和对过时技术的怀恋 , 相反 , 他的作品中真正关心的是不同影像种类和领域中 , 影像的接收和生产在公众和私人领域扮演的角色及其相关语境 。
另一方面 , 鲁夫对摄影在“艺术”领域之外生成和传播的兴趣让他成为不断寻求摄影更多可能性的探险者 , 这也令他比其他很多德国摄影艺术创作者具备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为多样态的创作思路 。 摄影在科学、建筑、工业、大众传播、流行文化等诸多领域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都得到了他的关注 , 而存在于档案中、网上、废弃的工作室里、产品图录上以及其他数字化数据库里的现成素材都成为了他二次创作的对象 。 他的作品可以是肖像、风景、人体、抽象图形 , 甚至是去物质化的、被分解的图像 。 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所感兴趣的是图像而非技术 。 ”
对摄影史居于当代立场的考古与对影像可能性的激进探索的结合 , 让鲁夫的创作同时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代的丰富性 , 正因如此 , 使得鲁夫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许多新一代摄影艺术创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2017年的访谈围绕鲁夫作品对摄影史和不同领域内摄影功能的指涉 , 鲁夫与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关系 , 具象与抽象 , 以及鲁夫对于现成图像素材再创作的态度等话题展开 。 为了构建基于这篇访谈的托马斯·鲁夫的专题 , 本刊邀请了青年艺术家卢杉撰文系统介绍与评述鲁夫的创作生涯 。 这两篇文章 , 共同编织了三年后的今天“中国摄影·云课:精读托马斯·鲁夫”的蓝本 。
推荐阅读
- 中国科学报|无创血检可提前4年发现癌症
- 中国青年网|如何入环火轨道,揭秘“天问一号”如何在太空保持轨道
- 西海都市报|中国移动5G+VR慢直播大美青海
- 手机中国|两位大佬暗示新机很快发布,iQOO和Redmi互相厮杀
- 手机中国|带来全新视觉设计,一加氢OS11发布会定档8月10日
- 宇航员|为什么中国第一女宇航员刘洋,回地球后不露脸,她怎么了吗?
- 中国家电网|为新基建注入舒适动力,GMCC高能“蔚蓝芯”
- 高飞锐思想|华为手机还是把三星踩在脚下了
- DeepTech深科技|创始人:我们有能力和马斯克正面PK,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中国对手浮现
- 光刻机|光刻机不止荷兰ASML有! 中国最牛的光刻机厂商诞生: 掌握近80%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