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 二 )


其后南宋相继修城者尚有:绍兴元年(1131)宣州知州李彦卿 , 十年(1140)知州程瑀 , 三十一年(1161)知州任古 , 庆元五年(1199)宁国知府沈继祖、宋之瑞 , 开禧二年(1206)知府李澄 , 嘉熙三年(1239)知府杜范 , 四年(1240)知府颜颐仲 。 可惜 , 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南下 , 宁国府知府赵与可弃城逃 , 知府颜绍卿又以城降 , 宣州坚城未能发挥其抵御外敌的作用 。
元末至正十年(1350) , 道童由工部尚书出任江东道廉访使 , 其时红巾军已经起义 , 战火再燃 , 道童认为宁国路城城门多达八处 , 不利于战时防守 , 因此裁定为五处 , 并将原有城门名改为:东曰阳德门、泰和门 , 南曰薰化门 , 西曰宝成门 , 北曰仰极门 。 自此 , 宣城五门之名基本未再变更(万历初改仰极门为拱极门) 。
至正十六年(1356) , 徐达、常遇春率明军进攻宁国路 , 朱亮祖等踞城坚守 , “城小而坚 , 攻之久不下” , 常遇春甚至被箭所伤 。 朱元璋大怒 , 亲自率兵至宣城 , “命造作飞车 , 前编竹为重蔽 , 数道并进攻之 。 ”(雷礼《皇明大政纪》卷一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七七)朱亮祖孤军奋战 , 内无粮草 , 外无救兵 , 这才开门请降 。 只此一役 , 可见宁国路城之坚固 。
据府、县志记载 , 明代洪武间知府鞠腾霄、永乐中知府宋献、正统中知府叶锡、正德间知府胡东皋 , 清代顺治七年(1650)知府管起凤、知县王同春 , 九年(1652)知府秦宗尧 , 康熙七年(1668)知府孔贞来 , 十九年(1680)知府王国柱、知县邓性 , 乾隆十年(1745)知县游得宜 , 都曾相继有所修葺 。 道光十七年(1837) , 南陵民人刘椿旸慨捐巨款修治府城 , 知府李恩继委以督修 。 明清时期 , 城高二丈五尺 , 厚三丈 , 周延九里一十三步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
文章图片
清咸丰六年(1856)三月 , 六年(1857)六月至十二月 , 十年(1860)五月至八月 , 同治元年(1862)五月至六月 , 清军与太平军围绕宁国府城反复进行拉锯战 , 宣城一再经受了战火的考验 。 战后城池重建 , 因府志未修 , 县志缺记 , 具体情况不详 。
三、抗战撤除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 12月7日 , 日军进占宣城 。 其后国民党军队与宣城地方武装你进我退 , 也曾在宣城城内外进行拉锯战 。 1939年1月 , 国军占据宣城后 , 为防止日军久踞宣城 , 自1月7日起 , 县长胡锺吾组织军民二万五千多人将部分城墙拆除 , 同年十月 , 胡锺吾再次组织军民拆除城墙 , 至年底 , 宣城城墙被完全撤除 。
至此 , 绵延一千七百年的宣城老城墙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 在老城区内 , 我们偶而还会发现几块城墙砖静静地躺在角落里 , 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战火纷飞的岁月 。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宣城老城墙史话】(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宣城市作家协会理事 , 中国韩愈文化研究会理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