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汉唐|解析1949年版23年船洋的历史内涵( 二 )


由于券多币少 , 银元券显然不能畅流 , 于是9月8日关吉玉又在重庆鼓吹银元券准备金充足:“除有黄金40万两 , 尚有从墨西哥运来的银元130万枚 , 随时可以兑换 。 ……而且台湾尚有大量生银 , 准备运来 , 就要在重庆铸造(银元) , 来源充足 , 可以放心 。 ”⑨这里所说的在重庆铸造的银元便是指23年船洋 。
由此可见 , 各地加紧赶铸的23年船洋表面上是用来做银元券准备金的 , 而实质上则是用来制造假象用的 , 换句话说 , 开机铸造银元是为了让大家放心的使用银元券而已 。 说白了铸造这批银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其参与流通 , 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欺骗人民的幌子罢了 。
【追忆汉唐|解析1949年版23年船洋的历史内涵】银元券的限兑和船洋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银元券并没有十足的准备金 , 加之人民群众早已对纸币产生了恐惧感 , 故而银元券一经发行 , 挤兑现象便层出不穷 。 而国民党政府明知无法全部兑现 , 便自上而下使尽种种办法来限制银元券的兑现 。
从财政部来讲 , 只在全国指定广州、重庆、福州、成都、昆明、桂林、衡阳、兰州、贵阳九个兑换地点 , 这便从宏观上增加了兑换的难度 。
再看地的央行是如果限兑的:
广州中央银行 , 在银元券发行之后 , 每日仅开一小门 , 允许市民兑现 , 致使市民挤兑者 , 百不及一 。 ⑩
贵阳中央银行对外县商家收进的银元券 , 要区分号码是否为该行发行的 , 再决定是否予以兑现 。
桂林央行则因库存银元极少 , 屡次停兑 。
重庆中央银行限制老百姓每人限兑十元 , 即便如此 , 也是无力应付 。
可见 , 银元券表面上说是十足可兑现的纸币 , 而在实际流通过程中 , 兑现是何等的艰难 , 杨培新甚至干脆的论断 , 银元券“实质上是不兑现的纸币” 。 ?
而充当做银元券准备金的船洋 , 由于有限的兑现从而部分参与了流通 , 但更多的则是留在了各地央行之中 , 随着各省解放而收缴销毁了 , 也有一批被国民党带回台湾 , 这批船洋中有几万枚在1999年以后 , 被台北中央信托局标售 , 从而再度回流到大陆 , 现在的藏家们称其为回流版 。
结语:
1949年版船洋从诞生之日起便不是为了解决货币危机而来的 , 它暗藏在银元券之下冒充其准备金 , 实质上成了欺骗人民的幌子 , 从其历史意义和本质属性来讲1949年版23年船洋与以往的银元大不相同 , 存其名而无其实 , 实属货币史上的一朵奇葩 。
追忆汉唐|解析1949年版23年船洋的历史内涵
文章图片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 , 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 , 5-6页 。
②《上海货币史》316页
③《中国现代史大事记》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399页 。
④《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徐堪的财政金融报告》(1949年7月16日) 。
⑤1949年4月21日广东《复兴报》
⑥《银行周报》第33卷第30期 。
⑦贵州省档案馆;8宗350卷 。
⑧贵州省档案馆;39宗98卷 。
⑨《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15期152页 。
⑩《银元券的发行及破产》1978年孙宅巍 。
?《旧中国的通货膨胀》杨培新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