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历史上长江水患并不严重,为啥现在长江的洪涝灾害却愈演愈烈?真相原来在这里!( 三 )


清朝初期同样进行着大规模的伐木活动 , 康熙皇帝为了修建太和殿 , 也要求江西、浙江、湖广、四川的督抚负责采集木材 。
而且朝廷用木是有明确标准的 , 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木材都无法采用 。 为了完成目标 , 伐木工和监工就必然会多伐木材 , 而生长量赶不上砍伐量 , 由此导致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 。
水土流失示意图
在失去植被保护后 , 大量沙土直接裸露在外 , 一旦下雨就会直接随地表径流流走 , 然后进入各种支流最后汇入长江 , 据统计当时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及其支流 。
泥沙在进入中下游蜿蜒曲折的河道后开始不断淤积 , 抬高河床 。
并且森林植被有着非常强大的持水能力 , 每公顷持水量可达500-2000立方米 , 可以有效减少汇入河流的水量 , 减少洪水径流 , 降低爆发洪水的几率 。 但这种作用也随着植被的破坏不断削弱 , 进入长江的水量不断增加 。
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 , 水量又不断增大 , 加上湖泊调节作用的减弱 ,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处可去的水冲破堤坝造成洪涝灾害 。 在荆州地区便流传一首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 , 只怕荆堤一梦终 。 ”
暴雨导致的汛情
三:天灾
实际上每一次洪灾的爆发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 就是降水量 。 一旦降水量超过了植被的持水能力、超过了山塘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 , 大量的水无处可去 , 就会酿成灾难 。
就拿1860年的洪灾来说 , 这一年气候反常 , 初春多雨 , 立夏下雪 , 入夏后大雨连绵不绝 , 导致江水暴涨最终引发洪灾 , 《奉节县志》、《归州志》、《兴山县志》等地方县志对此均有详细记载 。

《东湖县志·天文》记载:“大雨如注 , 连日夜不绝 , 江涨骤发 , 突涌入城 。。。 ”
“咸丰十年五月二十五、六日 , 阴雨连绵 , 江水浩瀚 , 有涨无退 。 ”
《巴东县志·灾祲》记载:“大雨如注 , 江水骤涨 , 民居淹及屋梁 , 较乾隆时更高六尺 。 ”
当时清朝政府对此记载也基本相同 。
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的一份文书档案记载:“本年入夏以来 , 荆、宜两府阴雨连朝 , 江水日增 。 五月下旬 , 大雨如注 , 川江来源 , 异常盛涨 。。。 ”

被临时安置的灾民
而1931年的洪灾同样也有大暴雨的影子 。
在《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中这样描述:降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6月28日到7月12日 , 为时大约半月 , 许多地方雨量在400毫米以上 , 有的地方雨量一天就超过200毫米 。
第二个阶段为7月18日到28日 , 历时11天 。 不论是近江还是离江较远的一些地方 , 都留下连降暴雨的记载 , 譬如安徽的安庆“连日大雨如注” , 铜陵“急雨倾盆 , 连绵十数昼夜”……
第三个阶段为7月底至8月15日 , 此期主要雨区北移至黄淮之间和汉水下游 , 有山东平阴两天雨量约达370毫米、湖北钟祥三天雨量达250多毫米的记录 。
所以说长江流域近年来水患频发 , 实际上就是天灾加人祸 。
长江汛情
时至今日 , 长江的洪涝灾害依然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如何彻底解决长江的洪涝灾害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 尽管经过多次灾害洗礼之后 , 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 极大减少了人员伤亡 , 但真正想彻底解决洪灾的威胁 , 依然任重道远 。 却
【长江|历史上长江水患并不严重,为啥现在长江的洪涝灾害却愈演愈烈?真相原来在这里!】今年疫情才刚消退 , 洪水又开始在中华大地肆虐 , 多难兴邦后 , 惟望风调雨顺 , 同时也向抗洪第一线的同志们致敬 , 谢谢你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