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陈望道:尝透“真理的味道”

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党史中的重要人物,追溯陈望道的人生历程,感悟其信仰的坚定和使命的担当,有助于增强我们在新时代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
首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既是当时形势所致又是个人自觉 。一方面,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急需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眼中《共产党宣言》几乎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陈望道看来,翻译《共产党宣言》义不容辞 。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陈望道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逐渐了解、熟悉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日本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 。此外,深厚的英语和日语功底以及良好的汉语语言文学修养更使陈望道成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不二人选 。
为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于1920年2月回到浙江义乌家中,他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 。在一间柴屋里,陈望道克服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翻译中的困难,“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彻底全文译了出来”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完成译稿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立即受到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反响极为强烈,初版印了千余本很快销售一空 。此后,《共产党宣言》经过多次重印,到1926年5月已经是第17版了 。北伐战争时期,《共产党宣言》在北伐军中广泛流传 。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意义重大 。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在1936年跟斯诺谈话时曾讲:“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该书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展工人运动 。
积极参与建党早期活动
在译完《共产党宣言》后,陈望道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 。担任《新青年》主编的陈望道对杂志采取了一种“树旗帜”的办刊方针,如他自己所说:“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就是带有树旗帜的作用 。”《新青年》这一办刊方向引起了胡适的强烈不满,提出要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但陈望道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 。面对改良主义者张东荪借罗素来华讲学之机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陈望道发表文章与之坚决斗争 。通过与胡适、张东荪等人的论战,陈望道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陈望道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 。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发起人,直接参与创建了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这两个组织可看作党创建时期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陈望道和其他同志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些内容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陈望道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负责人之一,在组织支持下,他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外国语学校实际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公开活动的场所,为党向国外派遣了一批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干部 。平民女校是吸收“一些觉悟的女子,为反对三从四德,被他们的家庭、学校赶出来,我们办学校,接受他们 。丁玲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