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三 )


“破窗”理论很好地证实了这点 。
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 , 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 , 行人就会以此推断 , 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 , 很快 , 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 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 。

因此 , 通过清理整治显示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 , 就能够扭转、减轻流行病的蔓延态势 。 因此 , 只要修好破碎的玻璃窗 , 洗净墙壁上的涂鸦 , 就可以降低犯罪率 。
因为在人的性格中 , 有很多不稳定因素 , 人们内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景 。 如果我们只从内在特征去考虑 , 忽略具体情境所起的作用 , 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真实原因的认识是自欺欺人的 。
而我们在性格方面的错误认识 , 即认为它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 , 与我们在加工信息时存在的盲点很相似 。 心理学家把这种倾向称作“基本归因错误” , 也就是说 , 在解读别人的行为时 , 人们总是爱犯一种错误:高估性格因素 , 而低估具体情形和环境因素 。 我们总是倾向于从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从环境的一面寻找答案 。
大多数人看起来好像性格稳定一致 , 那是因为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我们的环境 。 例如在作者所举的 “噢 , 你要迟到了”实验中显示 , 无论前面是怎样的神学院学生 , 被告知需要匆忙赶路的那一组 , 只有10%的人停了下来去扶地上的老人;而有几分钟空闲的一组里则有63%的人停了下来 。 也就是说 , 决定这些学生是否去扶老人的 , 并不是他们的信念和认知 , 而是时间是否充裕 。

任何新兴意识形态的传播都要借助于群体力量 。 同时 , 作者还指出了150法则 , 也就是说 , 人类大脑一次只能加工一定量的信息 , 超过了某个界限 , 大脑就无能为力了 。 人所处的群体规模也是一样 , 当一个组织的人数控制在150人以下 , 那么就可以保持它的有效性 , 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 , 一旦超过了这个数量 , 人们互相之间就会变得陌生 。
因此 , 为了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流行潮 , 得先从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开始 。
总结
综上所述 , 要想发起流行潮 , 就必须把有限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 。
比如人脉广的“联系员” , 专业背景深厚并且喜欢和别人分享的“内行” , 善于说服他人的“推销员” 。 如果你想要发起流行 , 就需要把有限资源集中到这三类人上 , 通过他们影响到他们所处的小团体 。 众多的小团体汇集起来就能形成引爆点 。
此外 , 世界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我们直觉中的世界 。

制造变化是可能的 , 人们能够在一些特定力量的驱使下 , 骤然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念 。 大家总觉得自己是自主的并深受内心支配的人 , 同时也觉得自己的性格、行事方式已经被自己的基因和性情永远固定下来了 , 但事实上 , 我们深受自己周围的大环境、小环境和周围人们品格的影响 。
附录金句摘选
1.当我们试图使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个产品为别人所接受 , 我们实际上是在改变他们:我们在感染他们 , 用我们的气势席卷他们 , 使他们渐渐放弃敌意 , 慢慢接受 。 这个目的可以通过特殊人群 , 即那些有着非凡人际关系的人的影响力来实现 , 这就是个别人物法则;这个目的可以通过改变交际的内容、通过使传递的信息浅显易记 , 从而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 , 直至最后变成行动 , 这就叫做附着力因素法则 。
2.实际上 , 我的社交圈子并不呈环形 , 而是金字塔形 。 这些特定的人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 , 这些我们生活中非常依赖的人 , 就是“联系员” , 他们具有把全世界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天赋 。
3.微弱关系往往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 。
4.广泛交友是一项技能 , 某些人能有意识地把它展现出来 , 而且它可以不断完善 。 这些技能是人们能否广泛交友的关键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