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渔| 中国首次公海休渔 我们还能吃到大鱿鱼吗?

在公海实行自主休渔
中国已经率先做出了一个姿态
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
7月3日,浙江舟山市定海区西码头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渔港,一些远洋渔业企业响应自主休渔,远洋捕捞船陆续到港并锚泊在渔港内 。图/中新
近日,中国迈出公海自主休渔第一步 。国家农业农村部宣布,自7月1日起,中国首次在公海实行为期三个月的休渔 。具体为,在西南大西洋的32°S-44°S、48°W-60°W之间实行7~9月的休渔期,9~11月间则在东太平洋的5N-5°S、110°W-95°W之间休渔 。
鱿鱼的生长环境对水质,温度和食物要求很高,很难养殖,只能野生捕捞 。鱿鱼产地分布于南北纬40°之间的热带和温带海域,中国的南海北部也有近海鱿鱼渔场 。在中国全部海洋鱿鱼捕捞总量中,近海产量约占40%,公海为60%,且中国的自捕鱿鱼全部运回内销 。
此次实施休渔的两个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最主要的鱿鱼渔场 。其中,西南大西洋公海毗邻阿根廷,其主要产物阿根廷鱿鱼目前在国内市场上一吨可达2。5万~3万元,是价格最高的一种公海鱿鱼 。仅在这片公海海域,中国就有接近200艘的鱿钓船 。东太平洋公海毗邻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国,盛产美洲大赤鱿 。
早在6月初,公海休渔的文件就已正式下发各省,仍在休渔区域的鱿钓船开始陆续撤离 。目前,所有作业渔船已全部撤出西南大西洋休渔区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刘新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撤离的渔船中约90%转场至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等公海海域继续作业,10%回国进行船舶修整 。
未来休渔期可能延长
“7月份至9月份对该海域实施休渔,对保护鱿鱼产卵群体、恢复资源补充量能起到积极作用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组长陈新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西南大西洋公海,7~9月,阿根廷的主捕群体刚刚结束产卵,休渔水域是其主要产卵区和生活区,鱿鱼的生产极其迅速,在休渔期的三个月内,可以保护幼鱼不被捕捞,也就是“抓大放小” 。
他解释说,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的鱿鱼捕捞面临两个威胁:一是幼鱼被大量捕捞使后期的捕捞乏力;二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渔场空间迁移,使公海的渔业资源进一步减少 。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南极冰的融化加速,海冰面积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冷海水进入大洋,使底层水温偏低,一方面可能使鱿鱼幼体的死亡率增加、生长缓慢;另一方面,渔场形成于冷暖洋流交汇处,冰层融化使交汇的位置出现偏移,传统渔场内的资源出现骤降 。在西南大西洋海域,鱿鱼的主要渔场有三个:公海、阿根廷200海里线内的专属经济区,及阿根廷以东洋面483公里处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 。从近年来的资源空间分布看,公海的产量在下降,但阿根廷线内的产量在增加,马岛的产量也非常高 。
近年来公海渔业资源的年度间波动非常大,这加剧了捕捞企业的经营风险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远洋渔业处处长张鸿宾介绍说,2019年,西南大西洋的公海产量极低,单船均产只有50吨,很多小型企业因此破产 。而2017年的单船均产又恢复到2000吨/艘 。此前,在2007年的历史最高峰,单船均产可以达到3181吨/艘 。
“人类无法扭转气候变化,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破坏 。”陈新军说 。他还解释说,鱿鱼和其他鱼类不同,是一年生,产卵后即死去,但产卵量极大,且有很多群体,基本上实现全年性产卵,因此资源变动很大,衰退快,恢复也快 。“就像田地里的野草一样,它本身的恢复能力是非常快的 。”
在公海的中国鱿钓船主要有两类,绝大多数是专业的鱿钓船,只能捕捞鱿鱼,作业工具是尼龙钓线,多来自浙江、山东等地 。另一种是拖网渔船,采用大型拖网作业,既可以捕捞鱿鱼,也可以捕捞鲱鱼、鲹鱼等中上层鱼类 。一共有30艘左右,全部来自山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