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舆论围观,为何会变成“人均侦探”现场?

“杭州女子失踪”事件 , 因至今仍无定论 , 已被舆论默许为“奇案” 。 事发后 , 家属查看小区内多处监控 , 没发现人影;与此同时 , 警方对小区的天台 , 水箱 , 窨井逐一排查 , 均未发现线索 。 只是 , 女子已经失踪十多天 , 仍无音讯 , 不免会让人往坏处想 。然而 , 基于现实的案情 , 因没有有效的线索能打开局面 , 导致舆论对案情的可能性想象 , 呈现出“发散效应” 。 目前来看 , “失踪女子”的丈夫算是“舆论现场”中的“核心人物” 。 因为 , 对于暂无有效线索的案件来讲 , 只能从“枕边人”进行突破 。毕竟 , 在案件没有破解之前 , 这应该算最直接的“突破口” 。 只是 , 比起警方介入案件的严谨性 , 舆论的揣测就显得比较松散 。 因为 , 在绝大多数的推定逻辑中 , 都是参照过往发生的惨案模型进行分析 , 并不是就事论事的“破案” 。这导致“案情”本身已经不重要 , 重要的是看谁发散的案情更刺激 。 坦白讲 , 从“女子失踪”到“全民破案” , 就“舆论现场”而言 , 案情所激发出的关注度 , 让人感到非同寻常 。 因为 , 当“人均侦探”成为现实时 , 我们根本无法鉴别舆论到底是在“关注案情” , 还是在“消费案情” 。不过 , “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 。 正是因为案情还没有进展到实质性的环节 , 才导致非专业性的推论会大行其道 。 比如 , 根据情感现状 , 经济状况 , 个人异常 , 推论可能存在的案情推动 。 而对于“人间蒸发”的现实解释 , 更多趋向“碎尸和藏尸”的可能性 。对于这些基础性的案情分析 , 可能警方早已想到 , 只不过在没有确切线索的时候 , 不易过度声张 。 这种情况下 , “舆论现场”中的破案热情 , 就被推向明面 。 因为 , 对于奇案的存在 , 就围观群众来讲 , 除却有弄清真相的好奇心 , 更为真实的底层逻辑里 , 其实是担忧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毕竟 , 一个“大活人”突然失踪 , 这总让人感到几分惊悚 。 从失踪者的角度来讲 , 她才52岁 , 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 , 应该不至于十多天不联系家人;从外部环境来讲 , 既然公共区域的监控设备都没有抓取到失踪者的行迹 , 这就更加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于此 , “最坏的可能性”就成为舆论探讨的物料 。 因为 , 对于女性失踪来讲 , 具有天然的想象空间 。 比如“情杀” , “性侵”等 。 这些可能性的存在 , 当然也不是舆论刻意杜撰出来的可能性 。 而是 , 归拢过往惨案总结出来的可能性 。因为 , 对于“舆论现场”的探讨 , 本就是“吃瓜为主” , “关注为辅” 。 甚至 , 有些人只是模糊的知道案情 , 就开始有模有样的进行案情分析 。 所以 , 回到“舆论现场”的本质上 , “消费的意义”远大于“关注的意义” 。 因此 , 也可以得出结论:远处的生死未卜 , 确实是不相通的 。当然 , “舆论现场”之所以能被真实的看到 。 就在于社交媒体时代 , 可以将过去分隔在各处的小舆论场 , 有机的整合在一个时空中 。 并且 , 让关注本身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 因为 , 过去要是发生这样的事情 , 可能根本不会传到太远的地方 。所以 , 根本性的变化 , 并不是人们的猎奇意识在升级 , 而是传播的通道被全面打开 。 所以 , 八卦不再是小范围内的八卦 , 猎奇不再是小范围内的猎奇 。 只要认知层面能抵达的地方 , 万物皆可云 。 于此 , 后真相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 因为 , 比起真相的直接 , 人们更热衷追究真相的过程 。只是 , 这个过程中 , 因为信息的不对等 , 认知的差异性 , 往往会让事实变得面目全非 。 所以 , 有时候“舆论现场”更像是杂音的现场 , 争论到最后 , 早已失掉争论的样子和争论的目的 。 因为 , 对于当事者的感受 , 往往是被忽略的 。 甚至 , 就算真相摆在面前 , 依然有人不认可 。安德烈·布勒东说 , 想象是趋向于变成现实的事物 。 这其实是反向解构舆论的力量 , 因为就以“杭州女子失踪”事件来讲 , 发生的时间越长 , 想象力的准确性越大 。 这种逻辑 , 从失踪女子丈夫的报警节点也能看得出来 。 7月5日5:30左右 , 当事男子发现妻子失踪 , 7月6日19:00时选择报警 。也就是事发一天半后 , 感觉事情不妙才去报警 。 因为 , 对于正常人来讲 , 不可能找不到人就去报警 , 这里面存在熟人范围内寻找的过程 。 所以 , 有人质疑失踪女子丈夫报警的时间节点 , 多半是并没有考虑到常态的可能性 。 当然 , 这种质疑也是可以存在的 。因为 , 在一切还没有定论之前 , 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 只是 , 当“舆论现场”过早的立起案板 , 准备审判失踪女子的丈夫时 , 总让人觉得有些不那么妥当 。 因为 , 当警方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时 , 公开的指控失踪女子的丈夫 , 很容易形成“误伤” , 这在过去也是常有的事儿 。 所以 , 不妨等一等警方的行动再说 。 毕竟 , 整个事件中 , 失踪女子的家属“最揪心”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