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醒醒,造假也变不成“李佳琦”( 二 )


数据监测平台小葫芦负责人称 , 比如实时在线人数10000人 , 当上链接后 , 点击链接的只有零星几个人 , 显然数据就是异常的 。
他们平台曾监测到一个美食主播 , 据了解 , 当时客户给的广告费是30万 , 结果在直播期间 , 平台就发现数据有造假嫌疑 , 后续才知道该主播只卖出去几千单 。
交易量造假
众所周知 , 主播的收入主要由坑位费(广告费)+佣金构成 。
比如一个主播的广告费是10000 , 产品销售出去需要收取20%到30%的佣金 , 客户则需要投入10000+GMV20%的佣金 , 但只有带货数据达到投入的2到3倍 , 才能持平成本 , 不然 , 对于品牌主而言 , 都是赔钱的 。
因此 , 为了能够让品牌主和客户满意 , 主播联合MCN就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左手倒右手注水运动 。
只要主播开播 , MCN机构真人开始疯狂下单 , 等和商家完成结算之后 , MCN机构再派人安排退货 , 退货率甚至达到50% 。 主播结束后 , MCN和机构开始写战报 , 不仅没有算退货率 , 还会把所有商品价格按照原价计算 , 秒杀、打折等都按照原价 , 用假数据去骗新用户 。
当然 , 下单也分不同情况 。
有些主播收客户10000元广告费 , 10000元自己会下单全买 , 主要赚20%到30%的佣金 。 林聪称 , 这个还算比较良心的 , 只赚佣金;有的主播只花5000元买货;还有的主播买完自己消化 , 把产品拿到自己的淘宝和天猫店去卖 。
“这也是业内最常见的 , 不管大主播还是小主播 , 都会拿一部分钱买产品 , 但是这个钱也不是她们自己的 。 ”黄杰表示 。 “腰部主播比较混乱 , 也有合作后卖出0单的 , 很尴尬 。 ”
产品品质造假
作为行业从业者 , 林聪表示 , 产品品质问题在直播带货刚兴起时 , 几乎是重灾区 , 尤其发生在中腰部主播身上 。
“小主播们卖完货后 , 帐号就不要了 。 ”但目前情况正在好转 , “现在平台不太可能有假货 , 上架机制甚至比实体门店还严格 。 ”消费者一旦投诉 , 账号就会冻直接结 。
商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直播造假产业链上 , 有时商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在找主播带货时 , 林聪透露 , 有些中小品牌主会和主播达成协议 , 把产品给到主播 , 但直播过程中 , 自己下单 。
对于主播而言 , 有一个好的战报 , 对于有业绩压力的品牌方来说 , 则可以冲一下销量 。
平台放水
从平台角度来说 , 数据刷单也好 , 流量造假也好 , 最终流水都产生在平台上 , 主播数据亮眼 , 平台也会有利润 , 林聪称 , 从动机上 , 平台和MCN以及主播是站在一起的 , 但要做好的是平衡 。
“现在没那么疯狂了” , 随着平台监管也越来越严 , 对造假的把控也变得严格 。 假数据做得多 , 会被系统识别 , 降低权重 。
该给直播带货去去“火”了
直播带货在刚兴起时 , 就有业内人士断言 , 打通C端和M端 , 是顶级的商业模式 。 薇娅、李佳琦、辛巴等头部主播的涌现 , 也让围墙外的人把直播带货当作流着金钱和奶香的赚钱之所 。
各行各业的素人、一二三线的明星、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掌舵人....都开始拿起手机 , 架上摄像头 , 以期能够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 , 把商品销至五湖四海 。
一组数据或许更为直观: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 截至3月 , 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 , 在直播方面 , 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0亿 , 较2018年底增长1.63亿 , 占网民整体的62.0% 。 而在2019年兴起并实现快速发展的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5亿 , 占网民整体的29.3% 。
然而 , 疯狂的背后 , 却是乱象丛生 。
投资者和投机者纷纷入场 , 他们抱着侥幸心理 , 希望能够找到或者自己变成第二个李佳琦 , 但真正成功的寥寥可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