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微软小冰独立运营 落地路径被指“不接地气”( 二 )


唐兴通认为 , 与国内厂商相比 , 微软小冰的相对优势可能有两个 , 一是技术积累上较为厚重 , 二是国际化语言多元化 。 但七代产品发展至今 , 技术和应用都还没有明显的突破 , 所谓的优势中短期内显现不出来 , 商业化前景更是不明朗 。
大众消费级市场难以突破 , 微软也在试图与企业端合作探路 。 近期 , 微软宣布与智能出行科技公司“华人运通”达成战略合作 , 二者合作覆盖智慧出行各方面 , 双方成果最核心的载体是智能汽车 。 微软小冰以“入职”的形式加入华人运通 , 华人运通公司将依托微软小冰人工智能技术 , 将在旗下打造的高合智能汽车HiPhi上落地首个情感化智能伙伴HiPhiGo 。 据悉 , 该款车型将在今年底小批量试生产 , 预计2021年上市 。
谦询智库(Humble&Co.)合伙人龚斌指出 , 智能语音机器人这个领域目前发展分化得比较严重 , 微软小冰目前存在几个非常大的瓶颈需要突破:首先是能够落地的应用场景 , 现在看来还比较单一;其次是入口和后向收入变现;再次是智能语音机器人在企业端的道路比较坎坷 , B端只有做企业服务 , 如竞争激烈的智能客服、智能外呼等 , 微软小冰采用技术授权“Inside”(内置)的模式 , 较大程度上能够带来一些数据量的提升 , 但变现很难 。
众所周智 , 语音成为智能交互的重要入口 , 放眼当下国内市场 , 智能语音交互的用途最常见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智能音箱 , 作为抢占智能家居入口的重要一环 ,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小米、科大讯飞(002230,股吧)等厂商均纷纷加入战局 。 除了凭借智能硬件抢夺消费级市场外 , 在教育、政务、汽车、文娱、医疗等企业级领域也加码蹚路 , 一时之间智能语音交互机器人市场好不热闹 。
艾瑞咨询《2020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研究报告》中称 , 智能语音在企业级和公共级业务目前主要有两类合作模式:一是技术输出平台 , 将通用能力封装为SDK或API , 下游客户或生态中的开发者使用时向技术提供方支付一定费用 , 当然为了促进生态快速发展 , 一些平台如华为、百度等采取面向开发者免费的策略;二是切入传统行业 , 提供解决方案(含核心设备) , 这种情形下涉及智能语音企业与传统行业集成商或最终客户进行定制化、深度合作 。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