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 , 气温升高热炎炎” , 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 而今 , 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 , 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 , 称为“热浪” , 属于气象灾害 , 古人称之为“热灾”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 , 用符号“℃”表示 , 但只有270年的历史 , 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的 , 所以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概念 。 古人有关高温天气的记载较为模糊 , 常以“酷热”、“炙热”、“炽热”、“晴热”、“极热”、“炎暑”、“炎日”、“赤日”、“热伏”来记录 , 所以也就难以考证古代的高温天气到底是多少摄氏度 。
据《北京灾害史》和《北京气象志》等史料记载 , 北京历史上的三伏天曾出现过许多次高温天气 , 且多在大旱之年 。 但元代以前有关北京高温天气的记载极少 , 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渐丰富详细起来 。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中 , 有多次关于北京地区暑期高温的记载 。 清代北京也出现过数次伏暑酷热天气 。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光绪顺天府志》都有记载北京暑日的情况 , 其中 , 还记载着暑日北京曾热死人 , 说明当时的气温不低于40℃ 。 “两代帝师”翁同龢曾任户部尚书 , 参与过赈灾事务 , 他对清末的高温天气也有一些记述:有气象学家分析:根据翁同龢所云 , 光绪年间北京伏天最高温度能够达到44摄氏度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的人如何防暑降温?
那既然古代夏天特别是过伏天的时候这么热 , 那古代人如何防暑降温呢?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立夏日 , 启冰 , 赐文武大臣”这就是说 , 到了立夏日的时候 , 要启动冰窖 , 将冬天藏储的冰赏赐给文武大臣 。
文章图片
其实 , 在宋代 , 朝廷已实施了“冰政” , 也就是到了夏天 , 依据官职的大小分别发放相应的冰块降温 。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永叔遗冰》中咏道:“日色若炎火 , 正当三伏时 。 盘冰赐近臣 , 络绎中使驰 。 ”如果冰块有限 , 则会补贴相应的银两 , 即发放“高温补助” 。
明清时期 , 为“防暑降温” , 实行的是“颁冰(也称赐冰)”制度 , 即伏天朝廷按官阶发给冰票 , 凭票领取冰块 。 明廷曾规定 , 每年立夏时节开始启用冰窖 , 赐冰予文武大臣 , 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日起到七月三十日止 , 凡文武大臣每人每天可获赐冰两块 。 《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 , 各衙门例有赐冰 。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 , 自行领取 , 多寡不同 , 各有等差 。 ”
推荐阅读
- 汶川|12年前汶川地震时,背着儿子遗体走25公里回家的父亲,现状如何?
- 德国| 山东与德国:有着长久历史的经济伙伴
- |3000个就业岗位消失!TikTok暂停其在英国设立全球总
- 吴京0片酬参演,12年前关于108个生命的真实故事!影院复工第一天,我最期待它
- 宝座|4年前遭汪峰淘汰,4年后凭实力登上导师宝座,实力证明自己
- 瓢饮小厨|住娘家,老妈准备满冰箱的食物,早餐就炖了两锅肉,这真是亲妈呀
- 失踪|56年前,工厂女工拿着全厂工资神秘失踪,竟被藏在水泥地里21年
- 冰箱|杭州失踪女子邻居:民警来过两次,冰箱的每一格都打开检查
- 青云岩|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春日,他在青云岩做了这件事…
- 中国军情|没找到22年前那支救援部队:“不是那些人,还是那样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