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向标|《玛丽和马克思》:孤独是人生的课题,在友谊中治愈成长


《玛丽和马克思》于2009年在澳大利亚上映 , 影片讲述了2个笔友之间长达20年的友谊 , 8岁的小女孩玛丽和44岁的大叔马克思 , 他们都喜欢动画片“诺布奇特” , 甜炼乳和巧克力 。 看似不会接触的2个人因为一次信件而友好往来 , 就这样书信往来了近20年 。 信件的每次传递都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 而在这期间各自都经历了人生的此起彼伏 。
电影|影向标|《玛丽和马克思》:孤独是人生的课题,在友谊中治愈成长
本文插图
这部电影由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花费了长达5年的时间制作而成 。 自上映以来 , 这部定格动画片感动了无数人 , 玛丽和马克思作为孤独的个体 , 维持了一段深厚而纯粹的友情 , 仿佛也在告诉我们:孤独的人只是这个世界当中的一角 , 他们并不奇怪 , 只是忘了去表达本身 。
这部影片还获得了2009年法国国际动画影展的最佳动画长片奖 ,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水晶熊奖以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的最高奖 。
亚当·艾略特曾说:“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 , 因为我坚信 , 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 , 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 。 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展示出来 , 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 ”
这部电影在豆瓣被44万人打出了8.9分的高分 , 究竟有何种魅力让广大观众所吸引?为分析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 接下来我将以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现实意义3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与感悟 。
电影|影向标|《玛丽和马克思》:孤独是人生的课题,在友谊中治愈成长
本文插图
01塑造人物:影片运用2个主要人物 , 围绕信件有序发展 , 衬托人物性格 , 凸显孤独与成长的主题
①玛丽:自卑缺爱且不自信
玛丽出生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奇特家庭 , 妈妈是酒鬼 , 爸爸只喜欢和鸟类标本说话 。 玛丽自小就没有朋友 , 她的爸爸妈妈也很少参与在玛丽的生活当中 , 缺乏父母的关爱 。 玛丽经常为额头上的丑陋胎记被人嘲笑而自卑 。
极度渴望朋友的玛丽意外得到了美国人马克思的地址 , 玛丽写了一封信并把巧克力棒一并寄给了在美国的马克思 , 就这样他们成为了朋友 。 虽然这期间并没有见过面 , 但却维持了长达20年的友谊 。
②马克思:孤僻但内心却柔软
44岁的马克思独自一人生活 , 患有自闭症和肥胖 , 生活中除了邻居几乎没什么朋友 。 马克思恰巧遇到同样喜欢吃巧克力和“诺布利特”动画片的人 , 就这样他们成为了笔友 。 马克思在信件中描述自己以往的遭遇和生活 , 尽可能解答玛丽所有的问题 。
马克思曾经遭遇过霸凌 , 干过数十种职业 , 这样的生活再平凡不过 , 马克思就像是一个大叔叔为玛丽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 。
【电影|影向标|《玛丽和马克思》:孤独是人生的课题,在友谊中治愈成长】
电影|影向标|《玛丽和马克思》:孤独是人生的课题,在友谊中治愈成长
本文插图
02镜头语言:镜头的切换来去自如 , 暗灰的色调与影片主题相呼应 , 治愈孤独的内心
第一 , 采用镜头对比手法 , 用信件语言交流来衬托人物心理 。
影片里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纽约和澳洲 , 分别是灰色和褐色 。 玛丽的色调偏暗褐色 , 然而切换到马克思色调变成了暗灰色 , 他们都是内心孤独的人 , 但却又有些不同 , 显示出了玛丽和马克思虽然同为孤独之人 , 但来源和时间深度却不同 。
正如《心是孤独的猎手》里所说:“孤独是绝对的 ,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 。 ”
马克思生活了近几十年 , 孤独之感是日积月累 , 而玛丽还是8岁的小女孩 , 孤独的程度没有马克思的深沉 。
第二 , 利用特写镜头来升华情感 , 与影片主题相呼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