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茂77年高考记

人生的故事各不相同 , 谁的人生不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呢?只是没有写出来或没有很好地去构思 , 去往深处开掘并加以刻画… …他走进了77年大学招生的考场 , 没有紧张 , 没有胆怯或害怕 , 有的只是好奇和希望!第一场语文考试 , 作文是重头戏 , 拿大分的 , 一定要写好!会是什么作文题呢?他是在新疆石河子三中的考场参加考试的 。 教室能容纳三十多人 , 可参加考试的只有十几个 , 有些座位空着 , 是报了名没来考试吗?这是冬天 , 这天是阴天 , 窗外飘着雪花 , 天气寒冷 , 可郭德茂的心里热腾腾的 , 他知道这是希望 , 是决定他的未来的一场考试 。试卷发下来了 。 新疆的作文题是二选一:《驳难》和《每当我想起周总理的时候》 。 他看了题 , 也理解了题意 。 这是百废待兴的时期 , 难题一大堆 , 怎样向前进?很难!很难呀!于是有了《驳难》这个题 , 是要大家鼓足信心和勇气 , 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这要写论说文 。 而论说文是难写的 , 刚经过文革 , 人们擅长抒情而不擅长说理 。 郭德茂觉得论说文难写 , 没把握 。 他选定了写抒情散文《每当我想起周总理的时候》 。 他会写作文 。 当小学教师 , 还教四五年级学生写作文 , 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 。 他用了排比段的形式 , 突出这个“每”字:我在接受再教育感到劳累的时候想起周总理 , 我在当小学教师有为难的时候想起周总理 , 我在周总理逝世的时候想起周总理 。 此刻 , 我坐在考场上想起周总理 。 一一后来一同的知青伙伴问起高考作文 , 他这样回答 , 他们说郭德茂是凭一篇作文考上大学的 。 后来入学后他知道 , 全班只有两个同学写了论说文 , 他们两个都是很优秀的学生 。语文题最难的一道是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一段文言文译写成现代白话文 。 这是当时的高中语文书上有的 , 但郭德茂没上过高中 。 他按自已的理解八九不离十地写出来 。前面经历了批林批孔 , 他读了《历代法家文选》 。 太难了!他就按注释慢慢啃 。 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荀子的《天论》和柳宗元的《封建论》 。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 …他对自己的语文考试满意 。 出了考场 , 遇见同单位的一个考生 , 她是读了高中的 。 郭德茂问她那一题出自哪里?他没读过不知道 。 那女生撇了一下嘴 , 很不屑 。 郭德茂感到很没趣 。 那一年 , 这女生没考上 。 不但她没考上 , 郭德茂的初中同学 , 后来上了高中的都没考上 。 当时郭德茂也有点自得 , 隐隐有点兴灾乐祸 , 后来随着人生历练觉悟的提高 , 他对小时的同学就只有同情了 。 那个女生后来考上了某校 , 毕业后回到乌鲁木齐 , 他们在路边相遇 。 她显得憔悴 , 独身 , 她对偶遇似乎惊喜 , 还感兴趣 , 郭德茂说我已经结婚生子 。数学考试 。 这是郭德茂最担心的 。 他的小学算术很扎实 , 但初中知识只能说马马虎虎 。 那时复课闹革命 , 初中连书都没有 , 老师各显神通 。 他的数学老师是浙江人 , 从浙江寄来的数学书 , 每一题前面都是毛主席语录 , 然后是王老五向地主租了多少地 , 收了多少粮 , 要向地主交多少 , 他颗粒无收还欠地主多少这样的题 。 而高中 , 他没上过 。可他为了高考 , 找来老高中课本 , 居然还找到一本“徐莼舫”的《平面几何》 , 反正能懂多少懂多少 。 他学一元二次方程 , 二元一次方程 , 勾股弦 , 对数 。 有些懂了会了 , 有些一知半解 , 迷迷糊糊 。 一一考题中正巧是一道一元二次方程 , 让他逮住了 。 一道对数题 , 他硬着头皮做 , 可能前边是对的 , 后面是错的 。考试结束 , 他留连在走廊 。 两个监考老师走过 , 一个问“你们考场怎样?”郭的监考老师回头望了一眼 , “我们考场可能只有一两个还行 。 ”另一个老师也回头望了一眼 。考物理地理的综合考试 , 郭德茂的答题肯定有笑话 , 但他也捡了便宜 。 一道地理题 , 题目是什么忘记了 , 但郭德茂熟知当时不多的相声一一出苏门答腊 , 过马六甲海峡… …他就是这样答题的 , 还答对了一一这哪里是考知识能力 , 分明是考智商嘛!可见当时的社会知识水平有多低!考试结束了 , 就是等结果了 。 郭德茂觉得自己能考上 。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中生 , 他一直觉得信心滿满 , “舍我其谁”!要填报三个志愿 。 他第一志愿报了兰州大学哲学系 , 因为他老家是甘肃 。 第二志愿北京大学历史系 , 他觉得那里强 , 好玩 , 他读过一篇半截子读不懂的文章 , 记住了一个名字:汤用彤 。 第三志愿 , 新疆大学中文系 。 他真的喜欢中文 , 别的录取不了 , 这个应该可以吧!录取开始了 , 广播上不断传来新生录取的消息 , 可是他没有接到通知书 。 他坐不住了 , 骑自行车跑到石河子招生办 。 “怎么没有我?”一个四十多岁的戴着眼镜面容消瘦的工作人员问 , “《游褒禅山记》你翻译对了吗?”“当然对啦!”“那你就等着吧 。 “一一第三天他就接到了通知书 , 新疆大学中文系录取了他 。后来他想 , 会不会他的乱填志愿也起了作用?这个青年志向不小 。 后来他当教授 , 给学生讲到他的经历 , 对学生说好事要胆大 , 坏事要胆小 , 又加上潘石屹父亲的两句成四句:“好事要胆大 , 坏事要胆小 。 无事不找事 , 有事别怕事 。 ”被学生称为郭老师金句 。 有学生问 , 要不做坏事 , 怎么你说坏事要胆小?他说 , 要胆小 , 不敢做坏事 , 慎独 , 这也是说不能做坏事 。 不要小看新疆大学中文系 , 这里的老师是一流的 。 他们主要来自两部分 , 五十年代名牌大学毕业的立志边疆的有为青年教师 , 躲避运动自愿全身而退的“白专”青年教师 。 郭德茂后来到外地读硕士 , 读博士 , 他真的感觉新疆大学的中文老师不比别处差 。郭德茂一个初中生考上了大学 , 他怎么敢考大学?怎么能考上大学?他回想起他坐在考场的前前后后 。 他从小是个好学生 , 爱学校爱上课 , 每天早早背着书包到学校 。 三年级时开学一发书他就先通读一遍 , 不管懂不懂 , 还把高年级的书借来读一遍 。 在班上他常受老师表扬 。文革了 , 老师被打倒 , 他成了被批斗的老师的”白专苗子” , 他们那里的文革不是吃素的 , 把老师头发剔去一半 , 脸上泼上墨汁 , 吊起来打斗 。 他贴出大字报为老师说话 , 要文斗不要武斗 。 尽管他年纪小 , 不会有皮肉之苦 , 但是个“落后学生” , 不能加入红卫兵 。初中毕业了 , 他不能上高中 。 造反上台的校长在全校大会上讲 , “人说他上了高中上大学 , 上了大学当教授 。 我不让你上高中 , 看你能当教授!”就这样他刚16岁就参加了工作 。他应该感谢支边青年大哥哥 。 上海知青帮他买漂亮的小提琴垫肩 , 四个一套的校音笛 , 他学拉小提琴 。 武汉知青大哥哥有个百宝箱 , 里面有很多五十年代的电影画报 , 使他知道了金焰 , 赵丹 , 张伐 , 崔嵬等明星和名导 。 还有中苏友好与苏联中学生互赠的明信片 , 让他知道了有宇航 , 有加加林 。 那个时候也奇怪 , 一会儿流传《红日》 , 《平原枪声》 , 《林海雪原》 , 《创业史》小说 , 一会儿有不少没头没尾的书 , “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格林童话》 , 《普希金抒情诗集》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反正抓到什么读什么 , 读完了也不自私 , 立刻传给别人 。 后面他读到的对他最起作用的是北大编的《现代汉语》 , 兰大编的《古代汉语》 , 还有杨周翰主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 , 里面有夏目漱石的《我是猫》 , 猫眼看人 。 莫泊桑的《菲菲小姐》 , 居然是个男人 , 他感到文学真奇妙 。他当工人 , 年龄小 , 又爱读书 , 人们怜爱他 , 让他做小学老师 , 他一边教几个小学生 , 一边自己读书学习 。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 , 知识越多越反动 。 ”我是大老粗”是表示自己的红色身份 。 可是年轻人还是愿意读高中 , 这也很吊诡 。 他不能读高中 , 很伤心 , 觉得丢人没面子 , 他爸安慰他:现在的高中也学不到啥 , 瞎胡混 。 你现在工作了也好 , 两三年后说不定还要去农场呢!”果然三年后他的上高中的同学去了兵团农场 。 他们后来为城市户口费了很多周折 。 他们都参加了77年高考 , 没考上 , 还要受家人和外人的白眼 , “你看人家没上高中考上了 , 你们多上了三年 , 还没考上!“所以 , 人呐 , 不能瞧不起一时不如自己的人 。 只有走过了 , 你才知道走对了没有 。他们发愤努力 , 七八年七九年也有考上的 。 遗憾的是他的一个要好的朋友 , 初中时成绩和他一样 , 他上了高中 , 但连续几年没考上 。 郭德茂快毕业的那年 , 他觉得考得不错 , 来他家问大学里怎样学习 , 郭诚恳地说感受 , 他的眼里满是殷切的希望 , 可后来得知他还是没有考上 。 郭德茂想如果77年他没考上 , 很可能也和他一样 , 因为题越来越难 , 新人已经起来了 。 但是郭德茂会走自学考试的道路 , 不过那就完全不同了 , 道路不知会怎样地曲折 。 人生是只能走一次的单行道啊!七七年高考 , 汇聚了十几年的青年学子 , 有三十来岁拖儿带女 , 有应届小姑娘 , 有高中毕业或没毕业的 , 有像他这样的”同等学力”的考生 。 那时“大学生”在人们的心里有点”神圣和神秘” , 有的根本不敢报考 , 不少报名了的也提心吊胆 , 心中无数 , 有少数老三届志在必得 , 但也还担心马失前蹄 , 而像他这样是初中生却又“舍我其谁”的恐怕少之又少 。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毛头小伙楞头青 , 无知而无畏 , 一方面也由于他分析了形势 , 知道社会状况 , 与他同等的参考者是怎样的水平 , 而他也做了不少努力和准备 。他考上了大学 , 在石河子沙湾一带有小小的轰动 , 人们打听并流传着一个初中生考上大学的消息 。 一个外号叫“不得了”的年轻人逢人便说 , “哎呀呀 , 不得了 , 不得了 , 我们单位一个初中生考上了大学!“学校的老师也拿他来教育学生 。 他弟弟放学回来说 , “老师说此刻你正乘着时代的列车 , 风驰电掣地前进 。 〞郭德茂笑了 。 不过从此以后 , 在”榜样”的感召下 , 三五百户人家 , 六七百职工的单位 , 年年有后生考上大学 , 乃至研究生 , 博士生 , 留学生 , 不少远远超过了郭德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