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癌症论文”撤奖:这个锅,该不该孩子背?

—— “小学生论文”撤奖:将大人的锅甩给孩子 , 是幼小心灵不能承受之重近日 , “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遭网友质疑 , 引发热议 。 7月15日 , 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 , 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 , 收回奖牌和证书 。 这位孩子家长在道歉信中称 , 我谨代表孩子向大赛组委会提出以下申请: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 , 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 (澎湃新闻7月15日)“小学生癌症论文”撤奖:这个锅,该不该孩子背?
大赛组委会发布的这个通报 , 似乎意在平息人们的质疑 , 给整个事件画上个句号 。 通报称 , “我们将接受教训 , 深刻反思 , 举一反三 , 开展自查自纠 , 完善机制……” 。 然而具体责任该由谁承担?却只字未提 , 连评委们的名字都没有在通报中列出 。 因而 , 对于这个通报来说 , 公关意识大于责任意识;推脱意识大于反思意识;掩盖意识大于公开意识 。这个通报给出的终局阐述是: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 , 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 , 收回奖牌和证书 。 但给出的原因却令人不解:该项目研究报告文本撰写不符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8年修订)》评审原则第三条:“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之规定 。之所以说这个原因令人不解 , 并不是说这个规则人们看不懂 , 相反 , 这个规则非常简单明了 , 无人不解 , 属于前提性条件规则 。 换言之 , 这个规则限定了入选时的基本要求 , 而不是限定了评奖时的要求 , 因为既然不是本人撰写 , 那就不能进入后面的程序 , 也就不该存在对之评奖的过程 , 当然 , 更不该有获奖的结果 。“小学生癌症论文”撤奖:这个锅,该不该孩子背?
而最重要也是最离奇的是 , 这个撤销原因是评委们事后给出的 , 不过问题来了 , 评委还是那些评委 , 但对于那么明显的问题 , 诸位重量级的评委当初为何没有看出来?没人相信这是评委们的眼力问题 , 但更令人不解的是 , 事前这些评论“一致性”地都没发现问题 , 而事后 , 还是这些评委却能“忽如一夜梨花开” , 所有的评委都“整齐划一 , 步调一致”地发现了“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这个规定?没人相信如此高度一致的巧合 。 而对于评委来说 , “成也萧何 , 败也萧何” , 这个责任当然跑不了 , 然而 , 这通报中也是只字未提 。而这位家长也在道歉信中称:我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 , 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显然 , 这个道歉将重点放在了“过度参与”上了 , 但实际上这种“过度参与”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学术造假——帮儿子造假 。 而不管帮谁造假 , 最终损害的都会是社会公平 , 但这个责任该怎么负?这位家长也是只字未提 。 “小学生癌症论文”撤奖:这个锅,该不该孩子背?
显然 , 在这个通报中 , 在全盘的“故事”中 , 只有这个孩子被“处理”了 , “受伤”的也只有这个孩子 。 诚然 , 收回不恰当的奖项是必须的 , 但这么大的锅却不能让孩子来背 。 因为在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中 , 孩子并没有过错 , 他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 这本身就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方面 。 而错误的根源 , 则在于评委的操弄、在于此次大赛流程的失控、在于家长拔苗助长的虚伪 。但这些都与孩子无关 , 因为这个孩子就是一个热爱生命科学的小学生 , 他热衷于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这本身就是此类比赛设置并存在的全部社会意义 , 正是这个意义的存在 , 才提升了全社会更多孩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 , 从而今天的孩子 , 可能就会成为明天的科学家 , 这是社会科学进步的源动力 。但这个孩子却正在为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 , 从获奖到收回 , 这样的落差连成年人都难以承受 , 这对仅仅小学生的孩子来说 , 将是一种难以抚慰的伤痛 。 因而 , 这个锅不该让孩子来背 , 将这么多大人的错误压在孩子的身上 , 是孩子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而且 , 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