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对口帮扶牛岭村四载:全部贫困人口达脱贫标准,实现稳定脱贫

南都讯 2020年 ,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 , 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 各地对口帮扶的地区成效如何?许多奔赴一线帮扶的党员、干部都做了哪些工作?与当地村民发生了哪些故事?近日 , 大横琴城资党支部谢旷达在接受南都采访人员的采访时 , 分享了自己在阳西县牛岭村的扶贫故事 。
一周攻克语言难关 , 对全村贫困户一一摸底作为抗日战争的革命老区 , 2016年牛岭村被定为省定贫困村 。 同年 , 珠海市横琴新区和阳西两地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书 , 切实开展脱贫帮扶工作 。 大横琴城资党支部先后选派党员前往一线参与扶贫工作 , 谢旷达便是其中一员 , 在2019年被选派到阳西县织篢镇牛岭村 , 担任村第一书记同时兼任扶贫工作队队长 。
谢旷达到牛岭村那年 , 村里共有贫困户82户190人 , 要做好帮助村民实现早日脱贫 , 就得了解村民的家庭实际情况 , 找准致贫原因 , 以便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 可不通当地语言成为难住这位湖北小伙的“拦路虎” , 初期和村民沟通还需要村工部协助翻译 。
“让翻译跟着既耽误别人工作 , 又拖慢整体工作进度 , 我来扶贫就没意义 。 ”谢旷达认为 , 既然吃住在村里 , 每天都和村民打交道 , 只要肯下功夫 , 攻克语言关并不难 。 他用一周时间走遍全村 , 与当地村民建立初步了解 , 从初期用普通话到慢慢半杂着不标准的阳西话 , 再到最终学会简单的阳西话 , 和当地村民完成基本的沟通 。
语言关解决了 , 谢旷达开始对全村情况进行实地摸排 , 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 于是 , 每天 , 天刚蒙蒙亮 , 谢旷达就抱着文件资料 , 挨家挨户走访……全村82户贫困户 , 他一一摸底 , 对每个贫困家庭建档 , 记录下每个家庭的真实情况 , 并召集村扶贫工作队开会研究解决方案 。
关爱特殊群体 , 为患病患者落实低保和补贴“你能帮我的妻子找回身份吗?”杨耀成在谢旷达第一次到家走访时就迫切地问 。
杨耀成的妻子廖优荣来自广西 , 因患精神疾病 , 多年来一直是来历不明的“黑户” , 无法享受相关政策保障 。 即便杨耀成种田、养牛、打鱼和做竹工艺品 , 加上政府低保金 , 全部收入分摊到一家4口人身上 , 依旧没能挣脱贫困标准 。 “再加上两个孩子在上学 , 让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 ”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 , 为廖优荣找回身份成了头等大事 , 谢旷达在交接工作时便有所耳闻 , 也正是为此事而来 , 对于杨耀成家的情况 , 他认为“只要稍微帮一把 , 日子会变好 , 甚至更好!”
谢旷达多次试图查找廖优荣的家人帮其恢复身份 , 可由于离家多年 , 身份信息已被注销 , 几乎无从查起 , 加上她患有重度精神疾病 , 无法办理结婚登记 , 无法通过夫妻关系投靠落户 。
在大横琴城资公司 , 谢旷达的机电管理工作本职就是专啃“硬骨头” , 扶贫之后他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必须解决廖优荣的户口问题!这是给自己下的死命令!
经过与村党总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多次商讨 , 谢旷达决定帮廖优荣和其与杨耀成生的一儿一女做亲子鉴定 , 最后以其他亲属的身份迁入本村 , 并帮助廖优荣落实低保、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等相关政策 , 让她得到应有的保障 。
横琴对口帮扶牛岭村四载:全部贫困人口达脱贫标准,实现稳定脱贫
文章图片

谢旷达(右一)在杨耀成家宣讲扶贫政策
事情办成后 , 妻子生活得到保障 , 自己的收入又多了扶贫产业分红 , 生活较以前有巨大改善 。 2020年6月 , 杨耀成的女儿大学毕业、儿子中专毕业 , 他抬头笑着说:“我家 , 天亮了 。 ”
从“救急”到“造血” , 帮助贫困家庭找到“活路”村民蓝昭洪是该村典型的贫困户 , 2015年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355元 , 他女儿患地中海贫血 , 医疗费占了家中支出大头 。 蓝昭洪也曾想外出打工挣钱 , 无奈放心不下生病的孩子和年迈的父亲 , 家中耕地种植经济效益低下 , 整个家庭开销陷入“死循环” , 蓝昭洪因此几近崩溃 。
谢旷达摸排到该情况后 , 和扶贫工作组讨论后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方案 。 短期方案 , 针对蓝昭洪急需的应急医疗费 , 发动社会人员捐款 , 为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 长期方案则从三方面着手:一方面积极帮蓝昭洪争取到了小额贷款 , 让他在家种植果蔗增收;另一方面 , 村委会聘请蓝昭洪父亲为村居保洁员 , 确保了这个家有一定的固定收入 , 维持日常生活;此外 , 谢旷达积极和横琴新区对接 , 了解到横琴新区有针对对口帮扶地的医疗保障救助政策 , 将帮扶地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 因此 , 他第一时间帮蓝昭洪的女儿申请了医疗救助保障金 , 看病的合规费用都能够在政策允许内报销 , 每年为蓝昭洪一家省下一笔大开支 。
横琴对口帮扶牛岭村四载:全部贫困人口达脱贫标准,实现稳定脱贫
文章图片

谢旷达(右一)查看蓝昭洪家种植情况
“多亏了小谢 , 给我家找到‘活路’ 。 ” 蓝昭洪对此非常感激 , 他在谢旷达的帮助下 , 全身心投入到甘蔗种植产业中 , 并为家庭带来了持续收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