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唐太宗能开创令后人怀念的贞观之治,离不开手下一大群杰出的能臣们。他们或宣威沙漠,让四夷宾服;或治国安邦,让百姓安定。当然,这一切还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的。那个本该云淡风轻的清晨,见证了天家的血腥和残忍。所幸,唐太宗以优秀的政治才华让惨剧有了美好的结尾。
然而,在玄武门之变时,唐太宗却差点杀死了自己的心腹房玄龄和杜如晦。当时,李世民让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邀请房玄龄和杜如晦,想请他们来秦王府,共同谋划对付太子李建成。此时的李世民,确实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本来,唐朝能够建国,在短短时间内完成统一,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李世民没有当皇帝,他也可以站在中国古代甚至世界历史名将的第一排。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李世民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拥有相当多的心腹,秦王府的规模远胜过太子府。
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李世民功劳再大,这也是唐高祖李渊的权宜之计。因此,在国家稳定之后,他便逐步削减李世民的权力,打击他的属官们。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很多人评价李渊处事不公,偏袒李建成。但是,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法,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太子,是国家的继承者。如果是平民百姓,他们只是兄弟,但在皇家而言,他们却是君臣。即便任何一个皇帝在李渊那个位置,他也一定要维护太子的地位。如果因为李世民的才华就废了太子,那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窥视皇位,那才是自取灭亡之道。
所以,国家越是安定,越是走向正规,李世民就越被冷落,被排挤。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逐渐取得了上风。即便是发生了“杨文干事件”,明明风传李建成联合杨文干造反,李渊甚至让李世民征讨,并许下立其为太子的诺言。但李世民回朝后,部下杜淹却被流放。
而且,秦王府的属官们,一个个都被打击。被当作智囊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就被李建臣诬陷。结果他们都被李渊下令赶出秦王府,并且还不能私下拜谒李世民。这就是长孙无忌前去邀请两人的背景。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因为是李渊的圣旨,即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不敢答应请求。他们拒绝了长孙无忌的邀请,并且还让其给李世民答复,表明自己不敢抗旨。《旧唐书》将这一段写得非常清楚:
时房玄龄、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复入。太宗令长孙无忌密召之,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
李世民听到两人的回复,勃然大怒。他神威天下之时,属官们莫敢不容,个个以秦王府的人自豪。到了虎落平阳时,连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心腹也敢不听自己的话。于是,他再次派出一人前往二人府上,这个人就是尉迟恭。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谋臣,派他去是“文请”。尉迟恭是李世民手下的猛将,派他去是“武请”,态度截然不同。而且,李世民还很清楚地告诉尉迟恭。如果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能来则来,不能来的话,就用自己的佩剑杀死他们,将他们的头颅带回来。《旧唐书》是这么记载的:
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这时候的李世民,一定是起了杀心。他对房玄龄和杜如晦很贴心,没想到现在却不听命令。如果放任这种行为,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离心离德,他就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另外,房玄龄和杜如晦掌握了太多的信息,如果真的背叛自己,那只能杀人灭口。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聪明人,他们看到尉迟恭的到来,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而且他们也知道李世民战场立功,杀戮无数,本来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于是,他们这一次不敢怠慢,赶紧换上道士的衣服,不约而同回到了秦王府。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
文章图片
【 太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心腹,唐太宗却吩咐尉迟恭:带他们的首级回来】也就是这次回归,房玄龄和杜如晦向李世民献上了谋杀太子李建成的计策,玄武门之变由此诞生。与唐太宗一样,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贞观年间以出色的政治才能,治国安民,也算洗刷了并不光彩的经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