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拢|被嘲讽diss的中国式家长,正遭遇外国父母疯狂靠拢?( 二 )


让人服气的是,以色列从国家到学校到普通家长,都在教育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采访家长的时候,他们都说,孩子本就应该从小多学习这些知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有4个孩子,12个孙子孙女,他所有的女儿都是高学历的心理学家,儿子是物理学家。
他说他在教育上的投入非常大,他告诉孙子孙女们:你们的学业从幼儿园开始,从获得博士学位才算结束,没什么可商量的
天啊!米粒妈想说,不愧是诺奖得主,这也太硬核了吧。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以色列一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个国家需要工程师、需要科学家,只有他们才能带来真正的高科技,创造未来的经济。
所以,以色列“创新教父”说:我们每个人从6岁开始就知道,我们需要为诺贝尔奖开始努力了。
肯尼亚:在贫民窟里“富养”孩子
米粒妈曾经在《贫富家庭真正的差距:你花8万过暑假,我在拿命上学》里写过,肯尼亚的孩子,很多都是在刀尖上生活,拿命在上学。
即使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也还是有60%的人生活在占地仅6%的贫民窟里。这里,很多人一天的收入还不到7块钱人民币。
但即便是贫民窟附近的小学,也一样在倾其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在肯尼亚还没有一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的时候,一所贫民窟小学的课堂里,老师已经在和孩子们讨论新冠病毒了。
而且,老师还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回去查找资料,做一份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报告,下次课上做演讲讨论。
班级里只有6个同学家里有电脑,其他孩子可以放学多留一个小时,到学校的机房完成作业。
尽管孩子们还只是停留在浏览基础信息的层面,但至少,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更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在学习中变得更加自信。
班级里6个有电脑的同学之一米歇尔,陈一佳特地来到她家,看看这是怎样一个中产家庭。
她的爸爸在政府部门工作,妈妈做生意,但家里的陈设看起来,跟我们理解的中产家庭还有一定的差距。
电脑和电视或许是米歇尔家里最大的开销了。陈一佳问米歇尔的妈妈:买电脑对你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吗?
妈妈毫不犹豫地说:非常大!
但她还是买了。
纪录片中,米粒妈看到了这个家庭,每个人对科技生活的向往,以及寄托在教育上的希望。
无论是富有的美国家庭,超前教育的以色列家庭,还是贫困的肯尼亚家庭,其实都在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说到鸡娃,他们真的一点不输中国家长。
英国:高科技教育,不是说说而已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电子产品一直是很让人纠结的存在,一方面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不希望孩子过早介入电子产品。
但在英国,5-16岁的孩子中,使用网络的比例高达94%;8-11岁的孩子中,65%拥有自己的手机。
很多英国的孩子甚至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电子产品了。
上了学的孩子们,几乎人手一台ipad,因为学校上课和作业都需要用到。
其实中国的孩子,很多也是这种状况,比如上网课,一些课后练习、作业等等,都要在ipad上进行。
但是英国的学校,真正把科技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历史课上,用3D打印技术,让孩子实际操作打印还原二战时使用的防空洞;
读写课上,孩子们自拍视频,发表对“该不该每天上体育课”的看法,然后发布到平台,孩子们还会相互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会做网络安全的指导,比如你怎样在网络上去评价别人,避免网络暴力等等;
生活课上,孩子们可以通过视频,跟农场的农夫们对话,提出自己的各种疑问;
天文课上,孩子们可以用最前沿的高科技设备学习天体知识,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人体健康课,让孩子“看到”心脏的跳动,看到吃下去的食物,如何在肠胃里“行走”,米粒妈想说,这也太酷了吧!
甚至体育课,也可以通过把设备带在身上,来记录运动成果。
书本上的知识,很多也很大,但孩子感受不直观,参与感也没那么强。
英国孩子的课堂,真是让米粒妈大开眼界,希望我们的孩子未来也能把这种高科技融入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靠拢中国家长
【 靠拢|被嘲讽diss的中国式家长,正遭遇外国父母疯狂靠拢?】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妈妈=虎妈,米粒妈写过《她骂女儿垃圾,她罚孩子不许吃饭:但她比大多数人会做妈妈》,说实话,我不觉得虎妈有什么问题。
另一方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孩子也总是被贴上书呆子、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标签。
其实不光是外国人这么看,很多中国人也这么觉得。
事实上,现在优秀的中国孩子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十足了。
英国有一档家喻户晓的儿童智力竞技节目《天才儿童》,里面有一个华裔少年何家进,年仅11岁就在节目中表现抢眼。
但英国媒体的报道却一边倒地聚焦到何家进的妈妈身上,说她要求苛刻,逼得孩子压力太大。
何家进在英国伯明翰,就读的是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要进入这所学校,本身就要经过非常残酷的竞争、极其激烈的考试。
他的老师说,何家进发展得很全面,橄榄球打得好,音乐也不错,会小提琴和钢琴,成绩很突出,跟同学之间相处也非常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