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新传播方式 讲述文物故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受热捧( 二 )


“一别行千里 , 来时未有期 , 月中三十日 , 无夜不相思” , 在长沙窑青釉褐彩诗词壶上 , 镌刻着这样的诗句 。 长沙窑瓷器多为民间使用 , 这表明唐诗不仅流传于庙堂 , 还是普通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 网友感叹 , “文物里充满古人生活气息 , 诗句让人切身感受到了古人的思考 。 ”“异地恋的烦恼亘古不变啊!”
在阿斯塔那俑与文书里 , 文官郭录事打开折叠时空 , 再现了曹二郎和李三之间的一桩经济纠纷 , “吃瓜”群众高调围观 。 第三季第16集生动再现了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记载的内容 , 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初唐时期西域活灵活现的市井百态 , 还可以看到大唐律法的历史细节 , 它涉及物权、债权和继承、婚姻 , 和我们今天的民法典所涉及的法律领域基本相同 , 而唐朝的律令也是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保障 。 让文物动画再现集市热闹场景与案情陈述的新颖手法 , 被网友称为“博物馆奇妙夜”加“今日说法”合体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 并没有仅仅将文物当做一个抽象符号 , 而是还文物于“物” , 让文明的物证回到了物的本源 。 纪录片通过讲述文物在当时历史时空的功能、作用、使用场景 , 以及所见所闻 , 描绘出了当时的市井生活、爱情渴望、艺术境界、宗教信仰、贸易往来、文明互鉴、粮食储备、国家律法……让观众全方位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实像 , 镜鉴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 , “每件文物的展示时间 , 虽然只有短短5分钟 , 但却达到与观众对话、让观众倾听如烟往事、诉说历史沧桑的效果 , 引发了观众浓厚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想象力 , 许多人也会借此机会去寻找更多的史料、材料 , 帮助自己更完整地去解读这些文物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 。 ”
丰富表达 唤醒国人的文化基因
纪录片中 , 我们可以看到洛川的水波荡漾 , 洛神的衣裾飘飘 , 看到敦煌藻井纹案律动如海浪 , 还可以看到昭陵骏马一边喘息 , 一边向着屏幕奔腾而来……

电影|创新传播方式 讲述文物故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受热捧
本文插图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的镜像海报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将文物自带的科学元素与艺术价值加以发掘 , 赋予文物以灵魂 , 并丰富表达方式为观众营造了宏大而又细腻的意境之美 , 制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 唤起了观众无限的遐想 。
在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剧集中 , 不讲王羲之的故事 , 不谈他的书法成就 , 而是通过AI动画复刻了最自然的书写 , 还原了当时的创作情景 , 甚至还原了涂改痕迹 。 暮春之初的山林旁 , 324个字 , 王羲之的性情、文采、书法完美融会 , 跃然纸上 。 网友惊叹 , “太喜欢这种视角了 , 仿佛我就站在先人身侧 , 屏息垂目 , 目睹一纸惊世诞生 。 这就是在现场的感觉吗?”
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看来:“《如果国宝会说话》一开始就摒弃严肃紧张的脸 , 以短片之轻负载文物之重 。 它拒绝宏词阔论 , 慷慨激昂 , 而是回到日常 , 回到人性 , 用今日之心触摸隐藏在文物内部的心跳 , 回到历史现场 , 与李白、杜甫推杯换盏 , 笑谈人生 , 寻找情感的共振 。 ”
“一件件书法、绘画、器皿、石刻 , 是气象浑厚的盛唐之音 , 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 作为文化涵养工程的结晶 , 《如果国宝会说话》普及的不仅是文物 , 也是中华民族‘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尹鸿说 , “国宝就像跨文化、跨时空的信使 , 将唤醒更多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国家记忆 。 ”
编制:马佳雯 段旌旗(实习)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 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