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围猎信用卡2020-07-15 11:30:240阅( 二 )
图3/5越倚重存量用户 , 就越倚重用户运营 。
过去一年 , 消费贷产品在运营上涌现很多新探索:
分期商城成为标配 , 个别机构还持续投入 , 如邮储食堂 , 打出“补贴、折扣”牌 , 大力扶持自营购物场景;
降息提额成为标配 , 复借享利率折扣、分期可快速提额 , 个别机构还不遗余力为用户创造提额机会 , 如支付宝 , 可冻结余额宝为花呗提额;
自建场景不遗余力 , 如招行APP , 饭票、影票两大场景外 , 内容社区也做得有声有色;
试水付费会员制 , 类似电商平台的付费会员 , 借款人可轻松赚回会员费 , 前提是多复借、保持粘性;
……
真正把用户运营做成一款产品的 , 则是消费贷产品的信用卡化 。
2019年7月 , 我写过一篇文章《消费贷正在信用卡化》 , 讨论消费贷全面向信用卡演化 。 很多机构在底层把消费贷款与银行二类户相连 , 让消费贷附身银行借记卡 , 再鼓励用户在第三方支付中绑卡 , 从而把消费贷款变成类似信用卡的支付工具 , 连接无限场景 。
不过 , 遗憾的是 , 很多类信用卡产品 , 虽然挂靠支付工具 , 却没有提供免息期 , 依旧是“付息消费”模式 , 在体验上还不能与信用卡硬碰硬竞争 。
现阶段 , 仍然只有带消费场景的巨头 , 愿意推出带免息期的分期产品 , 远的如花呗、任性付 , 近的如美团推出的月付 。
月付推出后 , 市场只看到月付对花呗的冲击 , 却忽略了其在美团生态内对信用卡的挤出效应 。
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巨头推出类信用卡产品 , 信用卡要到哪里找场景呢?
那些缺乏场景的消费贷巨头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 为激活存量用户 , 在已推出的类信用卡产品中附加免息功能 , 也只是时间问题 。
星火燎原 , 消费贷巨头围猎信用卡的大幕 , 已经开启 。
主动撤退
银行似乎还未意识到竞争的到来 , 他们在忙着战略收缩 。
以招行和浦发为例 , 这两家银行是这一波信用卡大扩张中的佼佼者 , 浦发2017年新拓展持卡人超过千万(口径为新增流通户数) , 招行2018年新拓展持卡人超过千万 , 但它们并未高歌猛进、扩大胜果 , 而是在最风光的时候踩了刹车 。
在浦发银行的年报中 , 2017年对信用卡的表述是“成功打造浦发信用卡特色消费金融之路” , 2018年调整为“以信用卡为第二极的多极发展格局” , 2019年不再提信用卡的战略定位 。
2019年 , 浦发新拓展持卡人降至269万户 , 招行降至648万户 。
文章图片
图4/5背后的原因 , 一是对不良率的警惕 。 2019年末 , 浦发信用卡不良率2.3% , 较两年前升高近1个百分点;招行信用卡不良率1.35% , 较两年前提升0.24个百分点 。
二是夯实存量用户 。 高速增长期 , 好瓜坏果都捡到筐里 , 追求的是规模;基础夯实期 , 要把烂果子挑出去 , 追求的是质量 。
这种策略无可厚非 。 如Capital One就认为 , 信用卡行业存在“20/125”效应 , 即20%的好客户贡献了125%的利润 , 多出来的25%用于弥补坏客户的亏损 。
对于普通商品 , 客户价值最低为零;信用卡用户的利润贡献则可以为负 。 所以 , 银行警惕坏用户、挑出坏用户很重要 , 也很必要 。
问题是 , 当信用卡业务遭遇围猎时 , 无视挑战、主动撤退 , 选错了时机 。
谁在犯错?
银行在撤退 , 互金在补位 。
在双方眼里 , 你笑我是铁憨憨 , 做了接盘侠;我笑你太保守 , 把市场拱手相让 。 一个着眼风险 , 一个着眼发展 , 双方都有坚实的理由 , 但相背而行 , 总有一方在犯错误 。
按照银行的一般发展节奏 , 高速增长两三年 , 慢慢消化三五年 , 如此不断循环 , 就能可持续发展 。
但现在的问题是 , 稳定而封闭的生态已经被打破 , 有了新的竞争者 。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 这些新进入者在加速“入侵”持卡人群体:努力扭转他们的用卡习惯 , 蚕食信用卡的支付交易份额 。
这个时候 , 银行自顾自地“慢慢消化三五年” , 最后恐怕会变成“慢慢融化三五年”:不但新用户数量萎缩 , 存量用户也会加速流失 。
前两年 , 消费贷款的主战场是现金贷 , 信用卡业务和信用卡客群 , 都是银行的后花园 , 银行想怎么玩怎么玩;这两年 , 客群上移、竞争加速 , 信用卡业务和信用卡客群已经成为所有消费贷款机构瞄准的主战场 。
2019年末 , 主流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速全面放缓 。 一般的解读是银行主动为之、主动放慢步伐 。 这个解读有数据支持 , 比如新增持卡人的快速下降 , 比如不良率的抬升 。
文章图片
图5/5但真相往往被掩盖在表象之下 。 有没有可能增速下滑形成100的缺口 , 只有60源于主动收缩 , 还有40源于竞争效应下的份额缩水呢?
很有可能 。
随着消费贷款的信用卡化 , 越来越的持卡人有了更丰富的“免息消费”选择 , 信用卡早已不是唯一的工具!只是用户的用卡习惯转变 , 被银行的战略收缩掩盖 , 不易被发现而已 。
推荐阅读
- 中证网@蚂蚁宣布上市:寻求A+H上市 A股迎来互联网巨头中证网2020-07-20 19:44:060阅
- 工业|青岛税务:为工业互联网插上税务翅膀
- 硅片|千亿半导体巨头蓄势待发,沪硅产业引领硅片国产化进入快车道|面对面
- CHINA|2020中国互联网大会将于7月23日正式开启
- 50|工业互联网即墨探访③:自动化+信息化 这道工序从50多人减到8人
- 设计|走在互联网科技最前端,伟创力第二届创新日硕果累累
- 最新消息|英国老牌披萨巨头Pizza Express债务重组 联想或失控制权
- 税务|青岛税务:为工业互联网插上税务翅膀
- 新模式|以新模式为突破口,软通智慧“互联网+监管”助力政务监管变革
- 明星|互联网医美平台“更美APP” 在碰瓷明星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