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那个敢跟大汉叫板的小国,至今已消失了1600年( 三 )


尽管唐宋的文人墨客还念念不忘她的名字 , 但楼兰 , 彻底消亡了 。
直到一千多年后 , 一个异域来客 , 再度唤醒了楼兰的记忆 。
1901年 ,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 听说有一名维吾尔族农民在寻找丢失农具的途中 , 发现了一处位于罗布泊西北岸的古代遗址 。
斯文?赫定大喜过望 , 与“驴友”们专程来到罗布泊的荒漠之中 , 对这片遗迹进行了发掘工作 , 凭借出土文书上的记载推断:这里 , 就是已经废弃了1500年、曾经盛极一时的楼兰 。
楼兰|那个敢跟大汉叫板的小国,至今已消失了1600年
本文插图
▲斯文·赫定探险队在罗布泊考察 。

这一发现 , 开启了此后一个多世纪东西方学者对楼兰古城的考察 , 不过这些外国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们忒不老实 , 趁着咱内忧外患之际 , 掠走了大量汉晋时期的简牍和文书 。 近几十年 , 中国考古工作者才对楼兰古城进行了科学的发掘与保护 。
罗布泊西北角的这处遗址 , 有2100年前的楼兰宫廷残迹 , 也有1600年前的西域长史府遗址 , 有10米高的佛塔遗存 , 也有孤悬的残破城墙 。
时过境迁 , 楼兰古城 , 再也等不回她的主人 。
失联这么多年 , 楼兰可算是找到了 。 那么问题也来了 , 楼兰究竟是如何消亡的?
楼兰|那个敢跟大汉叫板的小国,至今已消失了1600年
本文插图
▲罗布泊出土的“小河公主”干尸与其复原图(由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复原) 。

3.大自然——幕后的推手 楼兰在一千多年前的突然消亡 , 引后世无限遐想 , 学界出现了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人口流失说、河水断流说、气候干旱说与瘟疫说等等多种解释 。
一些学者认为 , 罗布泊的干旱化 , 是楼兰古城消亡的一大原因 。
中外学者曾对罗布泊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 , 发现在距今7到8万年前 , 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 这种地形变化对中国西北部地理环境影响深远 。
从此 ,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西北内陆 , 罗布泊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干旱状态 。 随着时间推移 , 沙漠化、戈壁化加剧 , 罗布泊水量减少 , 湖面下降 , 其四周的土地 , 历经千万年的水侵风蚀 , 化作面目狰狞的雅丹地貌 。
尽管周围河道为罗布泊提供了丰沛的淡水 , 缓慢生长耐干旱的胡杨林覆盖在楼兰周围 , 实际上这种生态系统却无比脆弱 。
有学者考察当地古代植被后 , 发现“枯死林绵亘在大戈壁沙漠的边缘 , 几乎成连绵的带状 。 ”这也说明了 , 历史上罗布泊的水源曾经不断枯竭 。
在日常生活中 , 楼兰人为了盖屋建房、烧火做饭、取暖 , 还要砍伐本就弥足珍贵的胡杨林 , 土壤中蕴含的水分随之流失 , 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 。
楼兰|那个敢跟大汉叫板的小国,至今已消失了1600年
本文插图
▲沙漠中的胡杨林 。 图源/图虫创意

竺可桢先生研究中国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 , 认为近四、五千年来 , 中国气候经历了3个主要的温暖湿润期与寒冷干旱期相互交替的过程 。 楼兰由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 , 正好是在第二个寒冷期 , 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一种说法认为 , 公元5世纪 , 寒冷期的到来 , 夺走了楼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 。
我国西北的绿洲 , 水源主要来自于周围高山上的冰川融水 。 气候干冷时 , 冰雪融水减少 , 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 , 植被退化 , 风沙加剧 , 即便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湖泊的罗布泊和周围河道也渐渐干涸 。
没有罗布泊的湖水 , 也就没有楼兰 。
曾经湖面广阔、生机勃勃的罗布泊 , 时至今日已成了茫茫沙漠 , 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 , 常年高温、干旱 。
在这里 , 水就是生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