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科技|细数寒武纪的“舍得”之道,身负多个“第一”背后


ZAKER科技|细数寒武纪的“舍得”之道,身负多个“第一”背后
文章图片
集微网消息2016年至今 , 寒武纪成立4年有余 , 在过去的4年中 , 业界对其的争议几乎从未停止 。 然而 , 寒武纪却以自己的方式在众多争议声中实现了逆袭 。
今年6月2日 , 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33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 , 同意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寒武纪”)发行上市(首发) 。 7月6日晚间 , 寒武纪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的公告 , 确定本次发行价格为64.39元/股 , 发行规模为人民币258,203.90万元 。
资本市场响起的钟声 , 也为寒武纪加冕了中国AI芯片第一股的光环 。
利润与实力的“舍”与“得”
据了解 , 寒武纪虽然创办仅4年 , 但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迭代速度让寒武纪拥有一个很高的起点 , 在行业的地位十分突出 , 且一路来受到联想集团、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多家优质资本的追捧 。
【ZAKER科技|细数寒武纪的“舍得”之道,身负多个“第一”背后】不过 , 其招股书中的业绩亏损还是使其受到不少来自外界的担忧 。 对此 , 有行业人士认为:“虽然一些科技股的财务指标有其特殊之处 , 并不容易被传统的监管和估值体系所接受 , 但我们应该相信政府启动科创板中蕴含的深意 。 ”
众所周知 , 芯片行业不管是设计还是流片都需要巨额的资金 , 超高投入的行业常态 , 让寒武纪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芯片研发上 。 最近三年 , 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29亿、2.4亿和5.4亿 ,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80.73%、205.18%和122.32%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连续3年超过100% 。
此外 , 寒武纪的研发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稳定 , 且均具有丰富的集成电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项目实施经验 。 截至2019年12月31日 , 公司研发人员680人 , 占员工总数比例高达79.25% 。
寒武纪还在智能芯片及相关领域开展了体系化的知识产权布局 , 为公司研发的核心技术保驾护航 。 截至2020年2月29日 , 公司已获授权的境内外专利有65项(其中境内专利50项、境外专利15项) , PCT专利申请120项 , 正在申请中的境内外专利共有1,474项 。
相信对不少企业而言 , 这样的研发投入比重是无法想象甚至不能接受的;但AI芯片业界的看法与众不同 , 相比于盯着研发资金投入的绝对值来看 , 企业更应该看重的是花钱的效率 。
在量产投入巨大的前提下 , 芯片产品要想持续下去就必须快速产业化和规模化 。 随着产品使用量加大 , 分摊成本就会更低 , 价格就会更便宜 , 竞争力就更强 。 因此 , 芯片行业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成本前置 , 收益后置” , 占据市场份额之前 , 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巨额的可持续投入 , 都是必不可少的 。 这也要求从业者和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耐心 , 才能够“放长线钓大鱼” 。
眼下尚未盈利的寒武纪 , 其实也正印证了芯片行业的发展特点 。
对此 , 寒武纪曾坦言:“为了持续研发 , 快速迭代产品 , 公司短期内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 , 这份投入是充分且必要的 。 AI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引擎 , 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 产业价值和战略地位远远大于应用层创新 , 其将对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 ”
未来所得远大于当下所失
吸引大众目光的另一点 , 便是寒武纪与华为之间的关系 , 想必许多人不禁抱有疑问 , 离开了华为的寒武纪还能走多远?
2019年 , 华为正式“告别”寒武纪 , 加入人工智能这一重要赛道 , 从而选择自研芯片 。 实际上 , 这样的举措在商业世界中十分正常 , 巨头们对于极具发展前景和重要性的产品总是具有一定的敏锐度 , 会把握机会投入资源开发 。 随着华为、英伟达这批巨头公司入场 , 也愈发能够证明AI芯片市场的潜力和可能性 。
失去华为 , 对于当下的寒武纪来说虽然是损失 , 但这放在更为长远的时间轴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失去了华为供应商光环的寒武纪 , 更像是走出了认知迷雾 , 在成长的关键期更加明确地聚焦自身建设 。 假设寒武纪只是与华为深度绑定 , 仅作为“附属品”的它或许并不值得资本市场给予高估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