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场外“灰色”配资扰动A股生态 监管部门合力治理降低市场风险

张 歆
万物生长需要水流滋润 , 但是如果水流失控、过载成洪水 , 其对于堤坝以及生态都会形成威胁 , 显然需要前置疏导引流 , 采取必要的“断流”措施 。
近日 , A股市场成交活跃 , 投资热情被激发 , 但同时场外“灰色”配资卷土重来 , 多数平台甚至宣扬为“新手”提供1倍至10倍杠杆资金 。 令人欣慰的是 , 监管部门对于场外配资的态度是“冒头就打”:7月8日 , 证监会集中曝光258家场外配资平台 , 并表示将持续加大监测力度、严格依法处罚;7月11日 , 银保监会强调 , “强化资金流向监管 , 规范跨市场资金往来和业务合作 , 严禁银行保险机构违规参与场外配资 , 严查乱加杠杆和投机炒作行为” 。 笔者认为 , 两大监管部门分别及时从交易端和资金端掐断场外配资“汇流”条件 , 对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
首先 , 场外“灰色”配资行为透支投融资能力 , 伤害A股市场发展根基 。
在2015年场外违规配资就有过一波躁动 。 彼时 , 在杠杆资金快速涌入的背景下 , 沪指半年时间上涨近六成;当市场意识到资金面透支风险后 , 杠杆率畸高的场外配资快速逃离 。 当时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极大打击的“千股跌停”中 , 场外杠杆资金有着相当的责任 。
此后 , A股市场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低迷 , 不仅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 , 投资者的财富获得感也难以实现 。
去年以来 , A股市场通过深入改革 , 实现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综合改革、创业板“存量+增量”的注册制试点 , 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可以说 , 各个维度愈发欣欣向荣 , 也促成了投资者信心的回升 。 因此 , 对于企图浑水摸鱼的场外配资更需要事先警示、事后严惩 , 以保持资金面的健康与稳定 。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0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所强调的——“切实守住风险底线 。 稳定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
其次 , 监管部门今年出台举措力挺银行保险机构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 其实质是通过资本市场传递给实体经济 , 而不会允许“脱实向虚” 。
近年来 , 银行业和保险业资金流动的“脱实向虚”一直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 , 且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 在今年疫情扰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的背景下 , 实体经济更需要金融全力以赴的支持 。 6月17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 , 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 央行、银保监会也对此进行了落实 。
此外 , 银行资管资金、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目标是增加对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 , 其核心是通过A股市场引导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而场外配资挪用银行保险机构资金的意图是投机 , 效果是冲击市场资金稳定性 , 与银行保险资金的初衷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
第三 , A股市场关于打击场外配资的法治供给进一步完善 , 违法行为将被依法追责 。
根据新证券法 , 证券融资融券业务属于证券公司专营业务 , 未经证监会核准 ,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 。 场外配资活动相关机构或个人未取得相应证券业务经营资质从事场外配资活动的 , 构成非法证券业务活动 , 属于违法行为 。
【证券日报|场外“灰色”配资扰动A股生态 监管部门合力治理降低市场风险】 此外 , 2019年1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 在强调场外配资违法性的基础上 , 明确了场外配资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 场外配资参与者将自行承担相关风险和责任 。
也就是说 , 如今从法理上而言 , 场外配资行为的违法性更为明确 , 监管介入的时机、力度都强于2015年 。 权威高效的资本市场执法体系 , 有能力维护市场秩序 , 还资本市场一片海晏河清 。
笔者认为 , A股市场内涵丰富、机理复杂 , 连接着投融资两端 , 也连接着实体经济发展和投资者的财富增长 。 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投融资两端主体的诚信、审慎、守住风险底线 。 行稳才能致远 , 这是A股市场发展的最朴素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