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珍贵的探索”《人民日报》点赞嘉兴这项工作


公益|“珍贵的探索”《人民日报》点赞嘉兴这项工作
本文插图

【公益|“珍贵的探索”《人民日报》点赞嘉兴这项工作】7月8日 , 《****》生态版以《空气好不好 , 鼻子说了算》为题“说道”了嘉兴开创的“民间闻臭师”做法 , 充分肯定了嘉兴市探索开展以“看得见的美丽、闻得到的清新”这种更加人性化的评价标准 , 并称之为“珍贵的探索” 。
全文如下:
环境治理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 用看得懂且感受得到的成效切实让群众满意 , 在此过程中 , 环保理念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
如果有一份工作是去“闻臭气” , 你愿意尝试吗?
今年55岁的老朱就是一位“闻臭师” 。 每到开工的日子 , 老朱便和同伴们一起 , 抽签、交出手机 , 去抽中的企业里到处“逛” , 用鼻子“监测”厂区的空气中是否有异味 。
检测空气质量 , 难道没有专业仪器吗?
原来 , 老朱所住的浙江嘉兴港区 , 是以化工行业为主的工业园区 。 园区里的恶臭异味气体往往是多分组、低浓度、低沸点的各种气体物质的混合物 , 有时监测数据虽然达标了 , 但异味依然存在 。
于是便有了像老朱这样的“民间闻臭师”——作为当地招募的环保志愿者 , 他们与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共同巡查 , 工作人员用仪器监测 , “闻臭师”用鼻子闻 , 判断企业空气质量是否达标 。

当环境治理更加关注群众的满意度 , “看得见的美丽、闻得到的清新”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标准 。 这个标准 , 关注人的亲身感受 , 更直观但也更复杂;
由此 , 志愿者的前期招募和相关培训、对监测结果的统计反馈 , 依然需要当地相关部门统筹规划 , 这并不简单——但也恰恰是这些“麻烦” , 让这种探索更显珍贵 。
其实 , 像这样将具体观感纳入环境监测体系的做法 , 已不是第一次 。 生态环境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出 , 要以实现“有河要有水 , 有水要有鱼 , 有鱼要有草 , 下河能游泳”为目标 。
而对黑臭水体 , 住建部也曾有明确规定:60%的老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 , 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
环境治理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
近年来 , 我们逐渐意识到公众参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 但具体的参与渠道、参与方式还有待完善 。 像设立“闻臭师”这样的探索 ,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让评价标准更为人性化 , 用看得懂且感受得到的成效切实让群众满意;同时 , 在此过程中 , 环保理念也会更加深入人心 。

近年来 , 嘉兴市委、市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 ,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为目标 , 创新机制 , 攻坚克难 , 把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 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绩 。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更是多次强调要用老百姓的鼻子作为检验大气环境整治的标准 。
这一提法 , 即是对生态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 , 也彰显了深刻的为民情怀 。
2020年4月 , 嘉兴市生态创建办、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嘉兴市“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管理办法(试行)》 , 在全市推广了嘉兴港区的“民间闻臭师”做法 , 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公众监督机制 。
经过公开招募和专业培训 , 6月5日 , 全市1366名“民间河长”“民间闻臭师”已经正式上岗 。
公益|“珍贵的探索”《人民日报》点赞嘉兴这项工作
本文插图

嘉兴市生态环境系统历来重视环保公众参工作 , 早在2007年就探索建立了环保公众参与“嘉兴模式” , 这一经验做法还写入了联合国报告 。
嘉兴港区一手抓化工园区环境整治和无异味企业创建 , 一手抓公众监督参与 , 在2017年就探索建立了”民间闻臭师“队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