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 四 )


获得的成绩都是母亲的勋章 , 而一次考试
失误 ,
就是“
对不起妈妈的付出
” 。

高考前,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
文章图片
以至于 , 在茉莉看来 ,
父母爱的是
成绩
, 而不是自己 。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可悲了 , 最终选择了轻生

而这部由书翻拍的电视剧 , 副标题也正是——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 。
高考前,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
文章图片

书的封面上 , 也直白的写着:
别为了考试扼杀你孩子 。


高考前,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
文章图片
“坏小孩”是怎样养成的?
成年人
自杀多源于生命意义丧失 , 而青少年自杀则与生命意义的获取相关 。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 ,
自杀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 , 而是对正在转型裂变的社会的反应 。
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
的不稳
定 ,
青少年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信心意志本就稀少 , 本身

导致较高的自杀率

再加上青少年时期 , 大脑中控制和调节认知活动的前额叶发育不成熟 , 青少年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 , 比起成年人 , 更难做出正确判断 , 容易冲动 。 [3
]
[4
]






因此 , 赋予青少能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信心意志、引导青少年作出正确判断、正确认知死亡 , 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


然而 , 在更真实的现实里 , 我们只存在一种教育——成绩教育 。
最近的热播剧
《隐秘的角落》里 , 主人公朱朝阳的妈妈周春红

听到
老师说儿子交不到朋友 , 十分庆幸地表示:


“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 , 幸亏没朋友 , 不然跟坏小孩瞎玩 , 会耽误学习 。 ”
“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 , 其他的都不重要” 。

高考前,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
文章图片
《隐秘的角落》原作者紫金陈在接受采访时
表示 , 其实朱朝阳的人物原型正是自己 , 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到现在 , 一直都在 。
他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起一种思考:我们真的懂孩子吗?
好好学习 , 考上名校 , 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的奋斗目标 。 恨不得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 , 提高成绩 , 考上名校 ,
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也都在这样的去做着 。
那些被轻视的情感诉求
, 那些被假装看不见的孩子的痛苦 , 幸运的只会成为心理阴影 , 不幸的各有各的悲剧 。


在成绩和成人的教育中 , 一味追求成成绩的畸形教育 , 正在悄悄谋杀我们的孩子 。
高考前,一个高三学生选择去死
文章图片

(文中赵延灼、
赵东阳均为化名)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