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良|韩一良:大明朝的清官败于官场潜规则,最终成为反腐败的牺牲品
文章图片
【 韩一良|韩一良:大明朝的清官败于官场潜规则,最终成为反腐败的牺牲品】韩一良:助君饬吏治,败于潜规则
要说这崇祯皇帝真是个节俭的好皇帝,身上的龙袍补丁加补丁地,都是皇后一针一线亲手补的,直到去景山那歪脖树下还是穿着这补丁龙袍上的吊。
建设一支清廉的干部队伍,是哪个皇帝都梦想之事,这崇祯也不例外。他在刚上位不久就开始着手此事,决心效法老祖宗朱元璋的做法,整饬吏治,以武将不惜命,文官不爱钱为口号,试图用这人人都明白的简单道理,使大明朝文武官员,人人皆效忠皇室,个个是诤臣良将。
那时的崇祯很年轻,还是个毛头小伙儿,当他踌躇满志地提出这个口号,说出他的想法时,百官都无言以对,因为,此时的大明朝已是病入膏肓,贪腐成风,特别是潜规则已横行已久,人人都在这潜规则下进行着各种“合理”交易,这岂是皇帝一句话能够扭转乾坤的。但就在一片静默中,有一个人递上了奏折言事,他就是被当时明廷评为“清官第一”的韩一良。
文章图片
韩一良,字象儒,号有怀,陕西澄城人,24岁中举人,因不肯拜托求人,会试五次方中进士,又三年,经过廷试,选授陈留知县。
这陈留可真是个穷地方,古称有莘之野,以穷困闻名于世,当地百姓缺衣少穿,无钱上学,文盲甚多。他到任后,首先狠抓农业生产,做有《劝农歌》,同时兴办学校,修建孔子祠,推行教化。经过几年的教化,陈留县焕然一新,摘掉了有莘之野的帽子。当时,有位诗人作诗歌功其德,其中有两句是:“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来无此官。”
韩一良一生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故居曾悬挂书有“清白世间”四个金字的大匾。
文章图片
他从不谄媚权贵。奸臣魏忠贤权势最重时,全国各地为他兴建生祠,为官者无不争先恐后地争献银两,以求魏忠贤给予照顾。唯独韩一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后来,魏忠贤派使差人前来向韩一良催讨,他对差人说:“我只有两袖清风,无银可献!”因为他不巴结魏忠贤,所以,尽管他政绩卓著,但是一连七年不得升迁。直到崇祯上位,魏忠贤败露,韩一良因政绩卓著且清明廉洁,以“清官第一”擢为户部给事中。
刚被提拔的清官韩一良,对崇祯帝要整饬整治的举措当然是积极响应,当崇祯空泛的道德口号并无人喝彩之时,他给崇祯上了一道《劝廉惩贪疏》。
他说:当今,何处不是用钱之地?无官不是爱钱之人?买官要钱,升官要钱,官员交际联谊要钱,考课打点上面要钱,“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都来自索拿卡要。韩一良还举例说:自己只是七品芝麻官,而且平时不善社交,但两个月来拒收的礼金也有五百银两。由此类推,位高权重的官员就可想而知了。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韩一良建议皇帝先打“大老虎”,让百官受到震慑。
文章图片
这韩一良说得可是大实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政府就搞的是低薪制,要想做海瑞那样的清官,除非就如他一样,全家连吃个肉都是件轰动事。按照如韩一良这样的正县级干部来说,工资大概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一千多元,这如何能支撑那么多的开销,所以,收受各种贿赂是一很普遍的现象,并且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也是靠着这各种明码标价的潜规则,才得以正常延续下去。
当崇祯帝收到韩一良的奏折后,如获至宝,让大家都来学习讨论,并深入研究如何开展反腐倡廉的工作,在吏部组织的研讨会上,崇祯不但严厉批评了当时吏治管理不力,强调干部选拔工作必须与反腐结合起来,还提议再破格提拔韩一良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监察部的部长助理。
在吏部尚书王永光的建议下,崇祯帝接受了让韩一良指实疏中行五百两银子贿赂之人,并想以此为突破口,打响反腐倡廉第一炮。
文章图片
于是这韩一良便悲催了,因为打死他也不敢说是谁给他送的这银子,如果说了,不仅是这行贿之人有人头落地之危,而且,他将面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对他不懂“规矩”作法的反抗,他将与整个社会为敌,在官场中无立足之地,所以,他咬紧牙关,打死也不能说出是谁给他送的银子,支支吾吾地只说是记不清了。
于是龙颜大怒,这韩一良不仅部长助理没当上,还被那气急败坏的皇帝“禠其官”,革职为民,一撸到底地把饭碗也给他砸了。一心想为皇上整饬吏治,报效国家的他,竟然灰溜溜的悄然然离京,落寞地回到了原籍澄城,从此告别了官场,“凿土窑居之”,挖了个洞洞隐居了起来,过起了闲云野鹤的耕读生活,并作《遁窑说》以明心志。
文章图片
其实,这韩一良只是一户科给事中,小小的七品官,这反腐之事同他毛关系也木有,那是吏部的事。他只是觉得皇帝在目前的情况下提出反腐有点天真,因为当时如果一个人只要做了大明的官,不贪是不可能的,是无法生存的。而对这样的事实,这样的潜规则,皇帝是不明白的,他只是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一下而已。
推荐阅读
- 王朝|历史上往往由北方中原王朝统一天下,明朝凭什么以南定北?
- 王朝|历史上往往由北方中原王朝统一天下,明朝凭什么以南定北?
- 明朝中国帆船商人曾用欧洲人的白银垄断胡椒生意
- 鼠疫|不要小瞧老鼠,鼠疫曾经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 制服|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明朝之锦衣卫服饰
- 明朝|明朝天启爆炸形如“蘑菇”,近2万人丧生,美国学者:反物质爆炸
- 南军|三大营,明朝的精锐部队,为何未能拯救崇祯皇帝?
- 名将|为何说贯穿元明朝的倭寇之患并不是戚继光或俞大猷等名将消灭的?
- 伤亡|明朝天启年间这场离奇大爆炸,造成2万余人伤亡,原因至今未明
- 粉色酒杯|佛山冷门景区,名气很大但游客不多,里面藏着两个明朝陶瓷名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