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茌平耿店村发展成“鲁西小寿光” 同样是种菜 “棚二代”大不同

|山东省茌平耿店村发展成“鲁西小寿光” 同样是种菜 “棚二代”大不同
文章图片

|山东省茌平耿店村发展成“鲁西小寿光” 同样是种菜 “棚二代”大不同
文章图片

相比于十多年前“早上拉晚上拽”的老式“小土棚”(右上图),近年来,耿店村加快建设步伐,引进适用于现代农业的新式温室大棚,村民可以借助制动升降机等设备轻松作业 。(□采访人员孙亚飞通讯员郑兆雷赵玉国报道)
□ 本报采访人员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郑兆雷
7月9日下午,1300多斤青辣椒“乘坐”轨道电动车分批次运至棚外 。任传华躬着腰从其中一个棚中钻了出来,开始帮着整理装车 。
当日,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蔬菜批发市场的青辣椒卖到了1.4元/斤 。任传华说,今年的蔬菜行情不错,他种植的21个蔬菜大棚预计可赚百万元 。
43岁的任传华,被乡亲们称为“耿店棚王” 。他十多岁就跟着父亲任再友种菜,成年后外出务工,后来又返乡种菜 。他的种菜之变,折射出农民生产方式之变、生活方式之变 。
走在耿店村蔬菜大棚基地新修的小路上,一处尚未改扩建的老旧“小土棚”勾起了任传华的回忆 。他指着棚顶卷起的草苫子说,这个占地不到一亩的“小土棚”,就有40至50张草苫子,每张至少70斤重 。
在那个种棚纯靠人工的时代,拉草苫子可是体力活儿 。这也给年幼的任传华留下了心理阴影 。“当时村里人都不看好种棚,还流传着‘早晨拉晚上拽,一天赔进几十块’的说法 。”正说着,任传华翻开了棚门口的塑料布,一个半米多高、一人多宽的“土窟窿”出现在采访人员眼前 。入口不大,坡度不小,采访人员半蹲着身子进出着实费力 。
种棚辛苦,卖菜更难 。因为没有固定销路,菜农没有“议价权”是任传华不想种棚的另一个原因 。就这样,一个780人的村子,一下子走掉两百人 。任传华就在其中 。
在外面打拼几年后,任传华又选择回村种棚,是因为村里的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 。“2003年,村里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解决了村民卖菜难;2008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解决了土地流转难;2009年,村里引来了育苗市场,解决了蔬菜买苗难……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种棚不再难 。”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告诉采访人员 。
任传华开始种棚,已经和他父亲不一样了 。“印象最深的,是村里的大棚装上了卷帘机、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等设备,种棚变得更简单,而且收入成倍翻 。”2015年,任传华试种的2个棚收益不错 。他想扩大规模,却苦于没有土地 。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耿遵珠一直鼓励“棚二代”们靠脑子挣钱,争做村里的“棚老板” 。得知任传华想要扩大种棚规模,他出面协调了20多户村民,争取到40亩土地 。知道附近没电,他又依托合作社购入300多米电缆 。“一棵苗,我们每株优惠5分钱给他 。我还告诉他,放心大胆地‘扣’棚,要是缺种植技术,我们找专家教 。”耿遵珠的支持,坚定了任传华种棚致富的信心 。
种棚不是一帆风顺,任传华也遇到过坎儿 。有一年,任传华建起的6个大棚,因御寒能力差,当年便冻死、冻伤了大批蔬菜,几乎赔进了全部身家 。任传华没有气馁 。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从银行贷款60万元,再次建起了10个冬暖式大棚 。村民称他“棚大胆”,他却一心想成为耿遵珠口中的“棚老板” 。
相比于首次种棚,“二次创业”的任传华变得更加踏实 。虽说每个棚内都雇了管理人员,但每次棚中作业,任传华都要参与其中 。每次村里组织外出学习大棚种植管理经验,任传华也是最积极的一个 。
善于经营的任传华仔细周转着手里的资金,一步步做强了自己的蔬菜产业 。8年时间里,21个大棚成为任传华的最大资产,农忙时在他这里打工的村民就有20多人 。
来到耿店村里,任传华拉着采访人员参观村里新建的第5批楼房 。他在这里购置的110平方米的房子,年底就能交付使用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