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盛事:冒名顶替和档案造假,已是千年毒瘤!( 二 )

高考盛事:冒名顶替和档案造假,已是千年毒瘤!
3 以史为鉴比起我们高喊多年的法治社会 , 冒名顶替和档案造假 , 在古代也很常见 。 不过 , 封建王朝对于皇家尊严的维护 , 远比我们严酷坚决 。北宋时期发生过一件骇人听闻的笑话 , 那就是李飞雄伪造官府文书案 。宋太宗赵光义由于得位不正 , 就安排亲信到各地秘密查访地方官员 。 派到岭南的使者说封州知州李鹤不守法 , 直接不问详情就直接杀掉了 。 此事引起严重后果 , 那就是天子秘使能吓死地方官员 。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之子李飞雄 , 一贯横行霸道 , 在东京汴梁鬼混 。 太平兴国五年夏五月 , 李飞雄伪造圣旨 , 说要作为秘使巡查地方 , 并拐走了巡驿殿直姚承遂、陇州监军供奉官王守定等朝廷命官等人作为随从 。李飞雄到了秦州清水县 , 直接冒充秘使将当地官员全绑了!都巡检使田仁朗哭着请求看诏书 , 被李飞雄怒叱道:“你们不知道封州城的知州李鹤是怎么死的吗?诏书怎么能被你们看到?”由于李飞雄自称是宋太宗任晋王时候的亲信 。 曾在晋王府内的刘文裕看出了破绽 , 最终众人将李飞雄生擒 。李飞雄被族诛 , 被拐骗的随从官员姚承遂等人则被腰斩 。这件荒唐的事情 , 显示了宋朝中央集权对地方官员的威慑力 , 也显示了文官对武将的压制 。这么有名的一件事情 , 在《续资治通鉴》这样的宋史经典文献中查不着 , 在更大更经典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才有记载 。 估计是感觉太损害皇家尊严了吧!唐朝时 , 科举制度刚推行不久 , 枪手代考经常发生 。 为了防止代考 , 一般要求考生提供有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 。 考官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才允许考试 。在通过科举考试后 , 吏部(组织部门)还会组织考试 , 吏部选官的一个标准是出身和资历 , 这就导致一部分人在出身和资历上造假 。安史之乱后 , 长安城被乱军攻破 , 保存在吏部的人事档案散失殆尽 。 很多考生已经死亡或者流落在外 , 给了冒名顶替者很大的机会 。到了唐朝后期 , 冒名顶替非常普遍 , 民间相传:“入试非正身 , 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 , 十有二三 。 ”关键的问题就是 , 人事档案已丢失 , 很多人的家乡已经被战火毁灭 , 根本无从考证真伪 。宋朝、明朝、清朝都规定读书人就必须在籍贯地参加乡试科举考试 , 但由于各地分配的生员名额不均 , 导致很多人假冒户籍 , 异地参考 。对于这种现象 , 宋朝要杖责一百 , 押归原籍 。 明朝会将考生发回原籍、剥夺考取的功名 。清代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冒籍的难度 , 惩处力度也很大 , 一旦发现冒籍或代考 , 考生和“枪手”一起问罪 , 带枷号三个月 , 还要发配到烟瘴之地充军 , “结保”的考生一律打一百杖!参考唐宋明清以来的各类历史事件 , 我们会发现对于相关的犯罪行为从来都是加大力度处罚 , 绝不纵容 。 灭族、腰斩、流放、仗责 , 哪一个处罚也比所谓的纪律处分要合理的多!难道古代没有纪律处分吗?有 , 各种警告、诫勉、训斥的手段都存在 。 但是 , 冒名顶替之类的事件 , 不适用于纪律 , 而是赤裸裸的犯罪 。这是我们老祖宗坚持的根本原则 , 从未姑息!高考盛事:冒名顶替和档案造假,已是千年毒瘤!
4 岂能纵容目前 , 高考已经成为寒门学子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机会 。但是 , 权力阶层和先富群体 , 不满足于公平竞争 , 屡次将黑手伸到这一原本应该公平的领域 。同时 , 我国面临极大的战略压力 , 与世界主要强国的军事对抗态势越来越明显 。保家卫国 , 需要军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对于退伍军人的安置 , 是对他们为国牺牲的应有回报 , 岂容侵犯!如今 ,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历史的十字关头 , 成则伟大复兴 , 败则万劫不复!那些在和平年代已经醉生梦死沉醉于玩弄权术的人 , 再不觉醒的话 , 将埋葬整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 , 关键要看人心能否凝聚!那就必须遏制一部分人无限制的贪婪 , 必须给绝大部分人公平的竞争和法律环境 。痛声疾呼 , 对于各类冒名顶替事件 , 不要再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惩罚了!换句话说 , 不要继续纵容恶势力犯罪了!徐吉军2020-07-09来源:汉唐荣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