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行走中原丨时光雕刻半扎村( 二 )


今阁楼又重建 , 风吹檐铃 , 岁月有声 。
关帝庙在文昌阁东 , 又称山陕会馆 。 据《直隶汝州全志》记载 , 山西潞安人王复云 , 久居半扎街 , 经营杂货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 捐资创建关帝庙 , 占地约6亩 , 初由关公殿、拜殿和庙门组成 。 与拜殿相对的戏楼也叫乐楼 , 1779年 , 当地人樊光彩在半扎街关帝庙前 , 添建乐楼三楹 。
关帝庙内 , 东、西两侧有砖墙小瓦的教室 , 是戴民权出资兴建的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校舍 。 据半扎小学第一任校长梁廷松回忆 , 1931年 , 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的戴民权回乡探亲 , 看到村里的学校面积小、房屋破烂 , 慷慨捐资3000大洋 , 委托王瑞亭修建校舍、添桌凳、购图书 。 戴夫人刘素玲又捐土地500亩 , 以补学校开支 。 临汝县县立半扎中心完全小学 , 遂改为临汝县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 。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 , 高薪聘请优秀教师任教 , 南开大学的毕业生樊创凯曾被聘为该校校长 。 学校当时吸引了周围村庄甚至县城里的学生前来就读 。
古老的学风代代传承 , 今天的半扎村建有4所幼儿园、两个小学 , 由于拥有现代化设施和优质师资 , 吸引了十几公里外的宝丰县和小屯镇的孩子前来就学 。
明艳万泉河
半扎村地处长岭低凹处 , 南部石山是石灰岩架 , 潜水自村前涌出 , 汇成一条万泉河 。 明清以来 , 沿河曾建有12盘水打磨、两处弹花房 。 最东边的樊家石磨 , 1987年底才停止使用 。
河上现存三座古桥:明代乌龙桥、清代万泉桥和西小桥 。
建于乾隆年间的万泉桥 , 位于南寨门外 , 两岸有大石块砌起的弧形桥墙 , 桥体是6块完整的石条 。 河正中还有十多块完整的石头摞成的分水石 , 两头呈三角形 。 2004年7月15日 , 一场大洪水冲走了仅存的两盘水磨 , 桥却完好无损 。
万泉桥下不远就是老龙嘴 。 夏日阳光明媚 , 水流清澈 , 绿树掩映的旧墙老宅倒影水中 。 三个女子正凑着碗口粗的龙嘴泉洗衣服 。 听她们说:这泉水冬暖夏凉 , 喝着很甜 , 天再旱 , 水量也不会变小 。 年代久远 , 龙鼻磨出一道豁口 , 龙目龙须尚在 , 龙头光滑如玉 。
踏着栈石过河到北岸 , 十几米长的汲水梯道仍在 , 坡道上的石块已碎裂 。 河道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 沿岸古寨墙护堤残存300余米 , 环一湾挺拔的白杨树 , 摇荡着新时代的和风 。
据半西村副书记王坤营介绍:半扎寨有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 , 竣工于同治四年(1865年)、周长约4.5公里的石寨墙 , 又名万泉寨 。 寨墙沿北小河和万泉河而建 , 东西长约1.5公里 , 南北宽约0.7公里 , 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 寨墙上筑有女墙 , 留有垛口 , 每隔50米建一个更房 。 寨门楼上建有炮台 , 东西拱形寨门高大 , 南门为村民汲水而建 , 较小 , 北门常年紧闭 。 寨墙现存西寨门和沿河护堤断续1500米 。
随着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走向国内外的乌龙桥 , 就在东寨门外 。 双拱石桥横跨在万泉河上 。 据王坤营回忆 , 桥面两侧原有石柱栏 , 栏板上刻有牧童、牛、羊、虎等 , 今已无存 。 光滑的桥面上有深深的车辙痕 , 时有农用车从桥上经边 。 过桥30余米 , 路右边的荒草石坡上也有两道深深的辙痕 。
天旱多日 , 桥下溪水依然溅落成瀑 , 积成几个大水塘 。 右岸河半坡有泉涌流不息 , 流进一米见方的水池 , 这就是人们说的东老井 。 西老井在老龙头上游0.4公里处 , 现今仍在使用 。
万泉河自西而东绕村两三里 , 清蒙蒙灵动着古老的村寨 , 是半扎村最美的眼眉 。
为了保护不可再生的建筑文化遗产 , 2010年 , 半西村在村西新建三排楼房 , 一次迁出70多户 , 加上前后陆续迁出的200多户 , 三分之二的村民已乔迁新居 。 半东新村在北寨门外 , 2012年以来 , 有185户人家迁入 。 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异口同声地告诉我 , 市里、镇里有规划 , 两年内修复石渠 , 重建水磨房;三到五年 , 将居住在老街的住户全部迁出 , 让半扎成为特色独具的产业文化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