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文艺|民协 | 来听文艺家们聊聊清新故事( 五 )


本文插图

看不明白 , 只好问个究竟 。 原来 , 早在多年前 , 马瑞副主席只身到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学艺 , 无意中听老师傅聊起 , 当年军阀混战 , 各地破坏的非常严重 , 而盘踞在景德镇的将军却是一位有见识的人 , 他誓死保卫景德镇 , 认为有着几千年传承的瓷都不能毁于一旦 。 于是 , 军民团结 , 保镇护宅 , 战争虽然激烈 , 但镇内固若金汤 。 这位将军有个癖好 , 喜欢喝茶 , 因此他常到镇上一位老师傅家喝茶 , 赏玩景德名窑青花瓷作品 , 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 老师傅发现将军精神不振 , 颈部僵硬 , 有时勉强转动也能听见轻微的声音 。 一开始还以为战争吃紧 , 劳累过度 , 在聊天中知道将军曾长时间卧床看书 , 低头练枪 , 才导致颈部肌肉劳损 , 久而久之颈椎出了问题 。 老师傅从家中取出先人留下的一个类似铜鼓状的圆杯 , 建议将军用此杯喝茶 , 老师傅每次只给将军倒四分之一的茶 , 要求将军每次喝茶必须将杯中茶水喝完 , 由于杯子肚大口小 , 不是常见的圆柱直状 , 因此要把杯中水喝完 , 就要后仰脖子 , 开始时将军觉得有点别扭 , 这样喝茶让脖子有点硬也有点痛 , 但老师傅说的很神秘 , 将军也就按他的说法做了 。
团结一心 , 其利断金 。 后来战事消停了 , 将军也要离开了 。 临别前 , 将军一如既往地来到老师傅家里品茶 。 这次 , 老师傅给将军换了一只普通的大口杯 , 对将军说:“从此你不需要这个铜鼓状圆杯喝茶了!”将军一愣 , 刚想为什么 , 老师傅笑着说:“你试试转动脖子!”将军半信半疑 , 果然 , 僵硬感没有了 , 也不会发出声音了 , 自如的转动 , 他前点点后点点 , 左摇摇右摆摆 , 没有障碍感 , 这感觉太爽了!将军显得非常兴奋 。 忙询问这杯的来历 , 老师傅告诉他此杯是先人留下 , 还没有命名 , 只是根据其外在形状暂叫铜鼓圆杯 。 将军思索了一会 , 说:“此杯外型独特又功效卓著 , 不知不觉就把我多年的颈椎治好了 , 真的服了 , 太神奇了!不如就叫“伏颈杯”吧!”老师傅听了也很高兴 , 连声说好!一高兴 , 就把伏颈杯当做礼物送给了将军 , 感谢他不顾劳疾 , 保存了瓷都几千年的文明 。
但老师傅很快就后悔了 。 这也许是他今生唯一的痛 。 尽管老师傅手艺超群 , 可再也无法制造这样的伏颈壶!讲者无意 , 听着有心 。 马瑞把这个典故记在心里 , 他经常想:单凭一个杯子 , 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特殊功效呢?
在老师傅的精心指导下 , 马瑞的瓷艺进步神速 , 学艺归来的马瑞曾辗转各地 , 先后到广东潮汕、福建、云南等地发展 , 但最终选择了清新 。 原来 , 清远地处广东中部 , 其北部是石灰岩山区 , 盛产稀土 , 经过研制与开发 , 生产的紫陶作品已大放异彩 , 在众多评奖中脱颖而出 , 斩获许多大奖 。 如今技术更上一层楼 , “清远陶晶”的技术日趋成熟 , 今年采用陶晶技术生产的作品“六福壶”有望在深圳文博会上再次独占鳌头 , 蝉联金奖 。
当陶晶技术遇上清远稀土会有怎样的神奇呢?马瑞根据古籍记载和老师傅的口述 , 经过反复研究与摸索 , 精准描绘出伏颈壶的形状 , 采用铁壶铸造工艺 , 用清远稀土黑陶作为原料 , 精确使用陶晶技术 , 经高温烧制后 , 制造出“伏颈壶” , 此壶铁味十足 , 古色古香 , 用这样的壶煮水 , 可去除水中杂质和有害成分 , 令水更健康;茶入杯中 , 可自然分解茶中涩味 , 令茶更加香滑可口 。 独特的造型使其对颈椎的康复有着独特的疗效 , 可以说 , 采用陶晶技术生产的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茶杯 , 而是有着特殊功效的伏颈壶 。
我们在马副主席的指导下 , 使用伏颈壶喝茶 。 多年来埋头写作 , 伏案批改作业的区民协秘书长梁大成对此壶非常感兴趣 , 端起壶一板正经按照马副主席的指导 , 茶倒壶的四分之一 , 仰起脖子喝茶 。 我们一边喝茶 , 一边聊天 , 不知不觉 , 日已西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