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鉴|他还在战斗,最后的名将:帝国灭亡18年了

文章转载自:最爱历史
1662年 , 李定国所部只剩五六千兵马 , 驻扎在九龙江一带(澜沧江流经西双版纳河段) 。
恶劣的气候、低迷的士气让这支以陕西人为主的残兵迷失在人烟稀少的边境 , 粮食药物供给不足 , 将近一半将士病死 。
绝境之下 , 李定国仍然鼓舞各地抗清势力奋起抵抗 , 同时派使者前往暹罗求援 , 并向缅甸打探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下落 。
直到永历帝被杀的噩耗传来 , 李定国自知回天乏术 , 不禁捶胸大哭 , 悲痛欲绝 , 数日之后就染上重病 。
临终前 , 李定国撰写表文 , 焚告上天:“如果大数已尽 , 乞赐定国一人早死 , 无害此军民 。 ”并对部下们说:“宁死荒外 , 勿降也!”
一代名将 , 历经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 , 徒留一曲壮志未酬的悲歌 。
看鉴|他还在战斗,最后的名将:帝国灭亡18年了
文章图片
▲李定国听闻永历帝噩耗 。 【剧照】
清军曾经两次让李定国一心守护的理想破灭 。
第一次是在1647年 , 张献忠的大西军与豪格所率领的清军在西充凤凰山对垒 。 两军交战时 , 张献忠为清军暗箭所伤 , 阵前殒命 。
张献忠是李定国的老领导 , 也是他的义父 。
李定国本没有家 , 从10岁那年起 , 军营就是他的“家” 。
看鉴|他还在战斗,最后的名将:帝国灭亡18年了
文章图片
▲张献忠
崇祯三年(1630年) , 陕西一带饿殍遍野 , 饥馑相望 , 各地农民起义渐成燎原之势 , 敲响大明的丧钟 。
年仅10岁的李定国 , 在这片遍布天灾人祸的土地上挣扎求生 。 出生于贫苦农家的他无依无靠 , 唯有吃草根树皮充饥 , 正在那时 , 张献忠率军路过 。
张献忠见李定国相貌不凡 , 聪明伶俐 , 便将他带到军营 , 抚养其长大 。
和李定国同吃一锅饭的还有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三人 , 他们都被张献忠收为养子 , 日后成长为大西军的“四将军” , 为张献忠征战四方 。
其中 , 李定国有勇有谋 , 战功卓著 , 被誉为“万人敌” , 是大西军中的顶级流量 。 李定国确实也有几分偶像气质 , 史书记载 , 他“长八尺 , 眉目修阔 , 躯干洪伟 , 举动有仪度” , 且在军中以宽容慈爱著称 , 喜欢与文人打交道 , 精通兵法、星象 , 像是一位性情温和的谦谦君子 , 而非莽莽撞撞的一介武夫 。
早在清军兵临川蜀时 , 张献忠就曾召集四名养子 , 说:“明朝三百年正统 , 未必遽绝 , 亦天意也 。 我死 , 尔急归明 , 毋为不义 。 ”
危急关头 , 张献忠放下十多年来对明朝的仇恨 , 命养子们以大局为重 , 联合南明抗清 。
杀父之仇、民族之恨 , 不共戴天 。 之后十五年 , 李定国一直奔波在抗清前线 。
张献忠战死后 , 大西军形势急转直下 。
四将军以大哥孙可望为首 , 率领大西军残部且战且走 , 一方面摆脱穷追不舍的清军 , 另一方面突破南明军队扼守的长江 , 打开向南的通道 , 并在遵义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遵义会议” , 确立由黔入滇 , 并与南明朝廷合作的战略 。
大西军残部选择向云南进军 , 一是因为张献忠生前曾经得到过云南土司的接济 , 与云南兵将过从甚密 。 张献忠曾经通过石屏土司龙在田得到过大批马匹、兵器 , 李定国兄弟几人也与龙在田是老相识 。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贵州休整军队时得知了沙定州叛乱的消息 。
云南本是明朝黔国公沐天波的地盘 。
明朝灭亡后 , 蒙自土司沙定州发动叛乱 , 攻陷昆明 。
沐天波的妻子和老母都被杀 , 自己逃出来 , 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 看到大西军兵强马壮 , 家破人亡的沐天波只好抱大腿 , 与四将军达成合作协议 , 请大西军平定云南叛乱 。
大西军占领云贵两省后 , 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经营 , 并废除了大西国号 , 确立“共扶明后 , 恢复江山”的政治方针 。 昔日的起义军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