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哥一叶知秋|曹冲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何曹操却不愿深究?历史总是有相似之处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 军事家 , 文学家 , 历来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 。 喜欢他的人把他捧成圣人 , 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是世之奸雄 。 至于曹操怎么样 , 咱们暂且不论 。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曹操非常喜欢的儿子曹冲到底是怎么死的?而且死之后 , 曹操也没有追究 。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小孩儿没娘 , 说起来话长 。 曹操作为历史上非常好色的君主之一 , 可谓儿孙满堂 。 据历《史记》载 , 曹操至少有十五位妻妾 , 而这十五位妻妾一共为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和七个女儿 。 曹操所有的子女当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有五个儿子 。 分别是长子曹昂 , 次子曹丕 , 三子曹植 , 四子曹彰 , 五子曹冲 。 曹昂为刘氏所生 , 刘氏是曹操正室夫人丁氏的丫鬟 。 刘氏早亡 , 曹昂为丁夫人所养大 。 卞氏所生为魏文帝曹丕、勇冠三军的曹彰以及七步成诗的曹植 。 环夫人所生为称象神童曹冲 , 而环夫人早先是卞氏的丫鬟 。
文章图片
可能一般人的认为在五个儿子当中 , 曹操最喜欢的是曹冲 。 这个不假曹冲确实是深得曹操的喜爱 。 《三国志》是这样记载曹冲的 。 “少聪察岐嶷 , 生五六岁 , 智意所及 , 有若成人之智 。 ”曹操虽然很喜欢曹冲 。 但他最喜欢的却不是曹冲 , 而是长子曹昂 。 作为长子 , 曹昂理所当然应该继承曹操的大统 , 最后登上皇位 。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 曹昂在曹操征战南阳张绣的时候中不幸阵亡 。 据《三国志》记载 , 建安二年(197年)随曹操出征张绣 , 因张绣降而后反 , 曹操不备以至大败 , 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后 , 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 。
这里有个小插曲 , 曹昂为什么会战死呢?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 张绣之所以谋反 , 因为曹操不怀好意 , 人家都已经降了还一直打着张绣嫂嫂的主意 , 结果张绣降而后反 , 把曹操杀的大败 , 曹昂和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一个是随曹操一起出生入死的大将 , 一个是自己的爱子 , 可想曹操非常非常的伤心 。 后来碰到吕布的时候 , 曹操自言自语如果我有上将典韦在 , 何至于让这厮如此猖狂 。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长子长的阵亡 , 使本来明确的世子变得模糊起来 , 导致了后来世子之争白热化 , 有可能间接造成了曹冲的夭亡 。 最后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落于司马懿之手 。
有人肯定会疑问 , 只是死了一个曹昂 , 曹操还有那么多儿子 , 怎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 那么听我给大家慢慢的分析 。 可以说曹操的这么多儿子当中 。 最有可能也是最有能力继承王位的就是曹昂和曹冲 , 但是这两个人都死了 。 最后只能让曹丕继继位 , 曹丕和曹睿都是英年早逝 , 都是年仅36岁 。 他们的英年早逝 , 为司马氏后来夺取江山 ,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文章图片
言归正传 , 我们接着往下讲 , 曹冲到底是怎么死的?精明如曹操 , 一辈子纵横沙场 。 但是在选世子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 徘徊不定 。 造成了 , 曹丕 , 曹植 , 曹彰几个儿子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 当然 , 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长子长死了 , 如果长不死 , 就理所当然的应该继承大统 。 因为古人是非常讲究庶出长子的 。 正所谓国有大臣 , 家有长子 , 曹彰不但有这种资格 , 还有这种实力 。
小时候我们应该都学过一篇课文 , 叫曹冲称象 。 曹聪年纪轻轻便非常的聪慧 。 有秦国宰相甘罗这风 。 可能正是由于太过聪慧 , 年纪轻轻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 , 才招到他几位哥哥的嫉妒 。 也是天妒英才 , 曹冲也是13岁即夭亡 。 在此之前 , 曹操曾多次在众人面前夸奖曹冲 , 有意让他继承自己的大志 。 曹冲的死 , 史书上记载是病亡 。 但我感觉 。 并不是病亡那么简单 , 设想当时曹冲曹操最喜爱的儿子 , 肯定会对他看护有加 , 而且曹操并没有什么遗传性的疾病 , 怎么会突然就病亡了呢?所以我推测最大的可能因为世子之争而死 。
推荐阅读
- 科技论|司马懿为什么甘愿为其守灵三年呢?,曹冲却不幸夭折
- 胖哥一叶知秋|而不立已成年的弘时?,雍正为何立十三岁的弘历为嗣
- 胖哥一叶知秋|李鸿章为何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两人有什么恩怨?
- 胖哥一叶知秋|为何最后却落得惨遭黥刑的下场?,一代女宰相上官婉儿那么聪明
- 胖哥一叶知秋|曹丕称帝后,为什么毒杀曹彰却放过了曹植?,同是一奶同胞
- 胖哥一叶知秋|就立即停手?还真有原因,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四个字
- 胖哥一叶知秋|为何清代妃子都是被包在被子里抬进皇帝寝宫的?
- 胖哥一叶知秋|历史上真实的黄飞鸿究竟是怎么死的?真相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 胖哥一叶知秋|太史慈怎么死的?历史上太史慈真正死亡原因揭秘
- 胖哥一叶知秋|却为何一定要杀了商鞅呢?,秦惠文王继续以商鞅之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