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这两天正值高考 。 我们聊聊高考、人生 , 甚至大的历史进程 。 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 , 可是在紧要处只有几小步 ,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 人生最为关键的几步 , 其中之一便是高考 。 往小处说 , 通过高考 , 我们可以鱼跃龙门 , 改变人生际遇;往大里看 , 则有可能影响历史 。
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文章图片
我们是专注历史的公号 。 我们不妨回溯历史 , 来看看古代北宋嘉祐二年的一场科考 。 有人说了 , 科考怎么能和高考类比呢?其实 , 两者虽然性质不同 , 但就重要性和影响而言 , 两者还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
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文章图片
嘉祐二年 , 也就是1057年 。 此时 , 北宋建国有97年 , 宋仁宗主政也有35个年头 , 北方无战事 , “生育繁息 , 牛羊被野 , 戴白之人(白发长者) , 不识干戈” , 北宋王朝正走向另一个繁荣 。 外界环境一旦稳定 , 国家承平日久 , 内部总要搞出点事情 。 比如改革 , 1057年之前有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 , 之后有王安石变法 。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侧重于经济层面对国家社会进行重塑 。 其实 , 在这两者之间也有一场文化领域的变革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文章图片
嘉祐二年(1057年) , 欧阳修权知贡举 , 主持会试 。 这次的考试持续两月有余 , 各科共录取899人 , 而进士录取最多 , 达到了388人 。 这场考试的前三名大家可能没有什么概念 。 状元叫章衡 , 榜眼是窦卞 , 探花为罗凯 。 这三个人物入仕后老老实实做官 , 并没有什么显要的政绩和突出的文学成就 。 但是下面的人物就比较厉害了 , 每个拎出来 , 都足以震铄古今 。
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文章图片
苏轼、苏辙兄弟 , 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 二人都是影响古今的文学家 , 同入“唐宋八大家”;曾巩文学成就突出 , 后来也入“唐宋八大家”;程颢是宋代理学大师 , 也是“洛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也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 大家所熟知的被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他写的 。
至于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 , 他们都在政坛上颇有建树 , 后来都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成员 。 其他的还有很多 , 如王韶是北宋名将 , 朱光庭成为洛党领袖 , 林希在徽宗时上奏“河东边计三策” , 他们无疑不是宋朝的骨干力量 , 对宋朝 , 乃至后世的影响很大 。
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文章图片
这样豪华的阵容 , 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也只有在欧阳修权知贡举时才能出现 。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 , 仁宗年间的科考渐趋成熟 , 但到了后期却呈现出不好的倾向 , 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文风不好 。 很多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竞相学习奇僻之文 , 标新立异 , 险怪奇涩 , 深奥古朴 , 佶屈聱牙 , 在北宋的最高学府“太学”很是流行 , 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太学体” 。 这种文章除了故作高深之外 , 其实并没有特别适用的价值 。 这遭到了欧阳修的反感 , 欧阳修认为“谈无用之空文 , 角不急之常论” 。 当时 , 欧阳修正在致力于推动北宋科举变革 。 在仁宗的支持下 , 欧阳修决定改变科场风习 。
丝游纪历史会说话|前3名默默无闻,后面的大都成了历史名人,北宋的一场“高考”
文章图片
嘉祐二年(1057年)的那场科考就是一次契机 。 由于欧阳修对“太学体”的排异 , 苏轼、曾巩等以古朴文风见长 , 具有真材实料的人物脱颖而出 。 欧阳修的变革遭到了“太学体”考试的不满 。 放榜的时候 , “太学体”考生大部分没有录取 , 不仅愤恨不平 , 甚至扬言要痛打欧阳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