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叔看历史|至死未成功离婚,去世后,原配出席葬礼,蒋廷黻:被原配纠缠18年

1965年 , 有“司马迁之才”、“国士无双”称号的蒋廷黻博士 , 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 弥留前的最后时刻 , 他一言不发 , 只是流下了两滴泪 。
一滴泪是为自己而流 。 他此生最大心愿是撰写一部权威的中国近代史 , 作为自己的传世之作 。 但苦于政务缠身 , 这部著作始终未完成 , 仅有5万余字的提纲 。
另一滴泪是为两个妻子而流 。 他对与自己反目成仇、折腾了18年的原配妻子唐玉瑞 , 心怀愧疚;对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旅途的妻子沈恩钦 , 他忧虑未来她会无依无靠 。
作为学者或作为从政者 , 蒋廷黻都是“最光彩照人的一位”、“‘鲁殿’中的‘灵光’” 。 这个看事情极端通透的男人 , 却唯独看不清曾和自己最亲近的人 。
十四叔看历史|至死未成功离婚,去世后,原配出席葬礼,蒋廷黻:被原配纠缠18年
文章图片
【十四叔看历史|至死未成功离婚,去世后,原配出席葬礼,蒋廷黻:被原配纠缠18年】一、从天才儿童到海归博士 , 初登历史舞台便崭露头角
1923年春天 ,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书桌上摆放着这样一张求职简历:
蒋廷黻 , 湖南省宝庆府人 。 11岁入明德学堂就读 , 接受西式教育 。
17岁赴美留学 , 在派克学院半工半读 。 期间组织俱乐部 , 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 。
25岁到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就读 。 曾任美国东部各大学中国学生夏令会主席 。 华盛顿会议期间 , 参加“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 , 担任后援会英文刊物的编辑 。
28岁完成论文《劳工与帝国》 , 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看完简历 , 张伯苓略微思索了一下 , 便拿起手边的聘书 , 在上面重重盖下了签章 , 将蒋廷黻聘任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
蒋廷黻之所以年纪轻轻就成功应聘大学教授 , 靠的是天赋加努力外加一点点运气 。
天赋:蒋廷黻自幼就拥有“超强大脑” , 记忆力惊人 。 那些需要背诵并默写全文的课文 , 没有能难得住他的 。 连他本人都说:“当时我成了天才儿童 。 ”“长辈们都把我看成是一块读书的材料 。 ”
努力:想要成功 , 努力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 蒋廷黻17岁只身赴美 , 学费不够 , 他只能半工半读 , 用每天三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换取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
初到美国英语很差工作繁重 , 生活处处不如意 。 蒋廷黻生了重病险些死去 , 但他没有自暴自弃 , 养病期间坚持读英文原版小说 , 靠着这股死磕的劲头叩开了英语的大门 。
运气:蒋廷黻的前半生运气爆棚 。 他在幼年时被二伯当成读书种子悉心栽培 , 获得了良好的教育资源 , 不然他极可能被父亲拽去做个小商人了 。
在长老会就读期间蒋廷黻认识了林格尔夫人 。 正是这位夫人帮他打点好了一切赴美事宜 , 后来又在生活上对他诸多照顾 。
28岁归国的年轻博士 , 意气风发磨拳擦掌 , 准备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有作为 , 真可谓出道即巅峰 。
十四叔看历史|至死未成功离婚,去世后,原配出席葬礼,蒋廷黻:被原配纠缠18年
文章图片
图|青年蒋廷黻
二、这个教授不“称职”
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 , 从中国近代外交史入手 , 大量查阅史料、搜集民间各种资料 , 积极填补之前研究的空白 。
在南开大学的六年半期间 , 蒋廷黻的主要工作是带着学生搞实地调查研究 , 和其他埋头著书立说的教授大不相同 。 一直到离开南开 , 蒋廷黻才仅仅写出了一篇文章 , 但此时他已在历史界崭露头角 。
1929年起 , 蒋廷黻接受清华大学邀请 , 担任了五年的历史系主任 。
那一段时间是革命以来中国仅有的比较和平与团结的时期 , 因此蒋廷黻可以安心工作 。 学校经费充足 , 他以吨为单位大量购买历史档案用于研究 。
靠着买资料 , 蒋廷黻在书商那里成了名人 。 每周三上午书商在走廊上排成一排 , 每人都带着他们要卖的书单供蒋廷黻挑选 , 这成了历史系的一道风景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