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二 )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丝缕玉衣NO.3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从出土的玉器来看 , 赵眜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玉痴” , 240余件玉器遍布各个葬室 , 不仅仅在数量上独占鳌头 , 而且玉器的构思设计、雕刻工艺也卓越超群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这块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 内环一条游龙昂首挺立 , 横空出世 , 外环的凤鸟婀娜多姿立于龙爪之上 , 凤鸟扭头回望游龙 , 演绎着古老的龙凤传说 。凤冠及尾部以抽象的纹饰似云似水延伸于内外双环间 , 整体构图主次分明、妙韵天成 , 将“天人合一”“阴阳相调”的中国古代“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龙凤呈现可以说是中国式理想最完美的构图 , 既体现鲜明的汉代美学风格 , 也反映了南越国制玉技术的巅峰水平 。 因此 , 这件重环玉佩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美而且美得有内涵 , 且标识度高 , 难怪南越王博物馆以这玉佩的图案作为馆徽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徽NO.4犀角形玉杯汉代的玉器容器本来就少见 , 这件角形玉杯更是国之瑰宝 , 自出土后便受到广泛关注 。 它高18.4厘米 , 由整块温润细腻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 , 器表有一生动逼真的尖嘴兽纹饰 。 全器布局巧妙 , 运用了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 , 雕工精湛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犀角形玉杯值得注意的是 , 玉杯整体呈犀牛角造型 , 且不可直立于平面 。 为什么会有这个造型?有人认为这与南越人对犀牛角的崇拜有关;或认为此物是中国古代酒器“觥” , 有罚酒之用 , 因此不设直立;还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来通杯”的造型 , 应与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异域文化有关 。造型原因虽无法考究 , 但这件汉代唯一考古出土的角形玉杯 , 器物工艺尽善尽美 , 造型引人遐思 。 这件稀世之宝已被国家列入64件永久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犀角形玉杯局部NO.5 波斯银盒广州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 , 从秦汉至今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和通商口岸 。 这件出土的列瓣纹银盒与西亚波斯一带的银盒风格非常接近 , 它从波斯来到广州也很正常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波斯银盒银盒盖身相合 , 呈扁球形 , 蒜头凸纹 , 错综有序 , 交相辉映的明暗对比折射出贵金属器皿独特的美 。更有趣的是 , 从银盒盖顶三个银锭形的小凸榫和银盒底部的铜圈足座 , 可明显看出材质于盒身不同 。 根据测试 , 两者银质差异很大 。 这表明 , 银盒传入国内后 , 又依照汉代盒盖上有钮的形制进行再设计加工 。这件银盒可以说是海淘的鼻祖 , 也是岭南地区最早的“舶来品” 。NO.6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复制品)汉朝建立后 , 中原漆业大盛 , 用漆技术登峰造级 , 漆膜光滑细腻 。 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副通长3米的鎏金铜框架漆木屏风 , 内胎体虽已腐朽殆尽 , 但外漆膜仍然完好如出 。 可看出屏风结构复杂 , 气势雄伟 , 屏上线条流畅飘飞 , 宛如风动 , 极有中原风貌 。更吸引眼球的是屏风上造型奇特的托座构件 。 人操蛇托座构件 , 构件下半部是一个跪坐力士俑 , 两眼圆瞪 , 口衔一条双头蛇 , 双手各操一蛇 , 双脚也各夹一蛇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人操蛇托座对于蛇 , 中原人抓到 , 往往会丢弃 , 而南方古越人抓到也许会吃掉 , 越人操蛇则象征着祛邪避恶 , 以蛇文化作为典型的南越特色 。 有趣的是 , 手抓蛇的力士俑却身穿短袖汉服 , 体现了中原与南越的文化交融 。另外两件相似的铜蟠龙托座 , 由一龙、二蛇、三青蛙组成 , 蟠龙半蹲在托座上 , 口含一蛙 , 昂首曲体盘尾 , 四脚踏在两蛇构成的支座上 , 两蛇还各卷着一只青蛙 。 青蛙在古代有生殖崇拜的寓意 , 因下雨前会叫 , 所以古人会把青蛙称为雨神 , 除了龙、蛇 , 青蛙也被加入了寓意组合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蟠龙托座这件屏风现已按原样复制展示 , 它不仅器型硕大 , 且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 , 两侧的翼障以折叠构件链接 , 结构奇巧 , 还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大的实用漆木屏风 。自2002年起 , 铜屏风的5件构件就被国家列入禁止处境的文物之一 , 可见其珍贵程度 。一座被寻千年从未被盗的汉王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