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防沙治沙数十春秋 生态治理,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二 )


——重大工程 , 为防沙治沙筑牢根基 。
在三北工程区 , 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 。 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 , 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1978年以来 , 我国相继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 , 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 , 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生态状况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 这些工程规划期限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 , 在世界各国是非常罕见的 。
——接续奋斗 , 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
河北塞罕坝 , 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 , 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 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 宁夏灵武 ,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王有德 , 带领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 , 控制流沙近百万亩 。 陕西靖边 , “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靠自己和家人的双手种草种树 , 让当地11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在我国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 , 涌现出了石光银、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汉’等一大批治沙英雄楷模 , 以及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其、新疆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样板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说 ,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 沙害不除、治沙不止”的治沙精神 , 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敢于担当、攻坚克难 , 与沙害顽强抗争 。
——企业参与 , 探寻先进技术和模式抑制沙患 。
库布其沙漠 , 几十年前 , 这里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 , 如今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 。 “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 , 80多家企业投身于库布其治沙和沙产业开发中 , 追求“绿富同兴” 。
沙退绿进、生态改善 , “金山银山”随之而来 。 “退耕还林让荒山披上绿装 , 漫山遍野的山桃成了宝贝蛋蛋 。 山桃核做成工艺品 , 游客很欢迎 。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南城村退耕户高建忠说 。
治沙与治穷相互促进 , 形成了良性循环 。 “各地科学开发利用沙区光、热、风等资源 ,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加工、沙漠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 , 增加了农牧民就业机会 , 拓展了增收渠道 , 加快了脱贫步伐 。 ”孙国吉表示 。
据统计 , 北方沙区进入盛果期的经济林每年产出干鲜果品4800万吨 ,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 , 年产值达1200亿元 , 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 近3年来 , 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 。
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 , 重在科学治理
一人将细长水管插入沙地 , 水压顿时冲出一个孔洞 , 另一人将沙柳插入 , 填上沙土 。 种下一株沙柳 , 只需10秒钟左右 。
“这种方法叫‘微创气流植树法’ , 减少了土壤扰动 , 成活率提升到80%以上 。 ”亿利集团治沙专家介绍 。
中国人在实践中认识到 ,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 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 , 而是在尊重科学、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 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
依托科技创新 , 尊重自然规律 , 中国防沙治沙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 , 治沙“药方”越来越多样 , 效果越来越明显 。
——一手抓人工治理 。 开展精准治沙试点 , 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
2018年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林区 , 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县(旗、区) , 开展精准治沙试点 。
精准治沙 , 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 。
近两年来 , 精准治沙试点开展了近200万亩 , 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 。 “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 , 将进一步扩大精准治沙的范围 , 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 ”孙国吉表示 。
——一手抓自然修复 。 全面落实荒漠生态保护红线 , 把荒漠天然植被保护起来 。
2013年 , 中国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 。 截至目前 ,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达104个 , 封禁保护面积达174万公顷 。 封禁保护 , 消除了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让沙区植被逐渐自然恢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