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写真 , 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照片」「相片」 。
明明是一个汉字词 , 为何言及「写真」 , 总是令人感到其浓重的和风味道?
01 宋代已有「写真」
「写真」本来不是个日语词 , 其所指也并非照片 。
「写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宋代的文献中 。 北齐颜推之所著《颜氏家训》中有「武烈太子偏能写真 , 坐上宾客 , 随宜点染......」的语句 , 这里的「写真」指的是画人的真容 。
时代略近 , 宋代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之八中有:「死生难有却回身 , 不忍重看旧写真 。 」这里「写真」所指是肖像画 。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本文插图

▲ 王安石像
通过平安时代的遣唐使、室町幕府时代的遣明史的官方交流 , 以及绵延不断的中日间的民间交往 , 日本接受了大量的中国文化 , 载体便是文字 。 「写真」一词 , 也随着中日交流传入了日本 。
02 江户时代的「写真」
「写真」远渡日本之后 , 又被拿去充当形容洋风画的词汇工具 。 「写真」所形容的视觉图像 , 通常是使用西方的透视法完成的 , 或是具有写实主义倾向的视觉图像 。 具体来说 , 这些「写真」图像 , 主要有浮绘、眼镜绘和早期的西洋画 。
1744年开始流行的浮绘 , 与浮世绘有着密切联系 。 它是指利用远近法的视幻觉现象 , 表现画面纵深感的浮世绘 , 多表现日本传统艺能的剧场内景 。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本文插图

▲ 《浮绘 戏剧小屋之图》 ,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一直以来 , 东洋表现室内场景的构图方式大多属于鸟瞰式 , 《源氏物语绘卷》便是代表 。 浮绘这种水平观察室内场景的视角 , 室内结构线条聚焦到中心的消失点的表现方式 , 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无疑是异常新鲜有趣的 。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本文插图

▲ 《源氏物语绘卷》局部
眼镜绘以浮绘为基础 , 主要是指通过一种凸透镜窥视浮绘 。 由于借用了凸透镜 , 故其纵深感更强于原本的浮绘 。 浮绘与眼镜绘虽然都使用了远近透视法 , 但是并不属于写实图像 , 因为它们表现的画面纵深常常给人过于极端的感觉 。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本文插图

▲ 从铃木春信的浮世绘中 , 一窥江户时代眼镜绘的流行
另一些江户的「写真」作品是早期的西洋画 , 也就是秋田兰画 。 江户时代 , 使用西洋画法的代表画家司马江汉在其《西洋画谈》中论及:「西洋诸国之画法 , 于写真之法各异 。 」这里提及的「写真」一词与「写实」相近 。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本文插图

▲ 眼镜绘道具
浮绘、眼镜绘、早期西洋画都给当时的日本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视觉经验 , 这种经验恰恰与摄影照片的真实相连 。
江户时代也伴随着一些早期照相术的传入 。 研究者Doris Croissant指出目前已知「写真」与成像技术发生关联是在大槻玄泽11799年所著的《兰说辩惑》中 。 这本著作中出现了「写真镜」一词 , 英文原词为camera obscura , 拉丁语指暗箱 。
知日|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本文插图

▲ 《兰说辩惑》 , 一本以问答形式介绍西洋机械的书
「写真镜」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的装置 。 在西方通常利用写真镜的成像 , 完成绘画创作 。 横滨绘的代表浮世绘师玉兰斋贞秀在《横滨开港见闻志》中记述了自己的「写真镜」体验:「欲观此箱玻璃镜所映之景 , 则将一大包袱皮披在头上 , 此箱亦一同罩在布下 。 箱口有光摄入 , 玻璃顿显明亮 。 所映山川、草木、人物皆未变色 。 可见人物、帆船走动行驶 , 飞鸟落于树梢 , 忽而又离枝 , 实为活动绘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