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陈先生的“好”,要让更多人懂得( 四 )
「对陈先生:要有“了解之同情”」
上书房:第二条反对意见是:用简体横排出版陈著是对陈先生遗愿的不尊重 。 有观点认为 , “陈寅恪先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托命之人……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 , 中国的每一个字细细追索就是一部文化史 。 试想删繁就简之后中国的部分文字的外形已经与原意脱嵌了” 。
江奇勇:从现有史料 , 尤其从陈先生与中华书局编辑的书信来看 , 陈先生对文字改革有个人的看法 , 他对于著作排版的要求是基于某个历史时期的一种个人态度 , 视之为“遗愿” , 有些言之过重 。 而且 , 致信中提到的“标点符号请照原稿”“请不要用简体字”两项 , 是针对《元白诗笺证稿》的特别交代 , 并非全部著作 。
《著作权法》永久保护的范围 , 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 保护署名权是显而易见的 , 至于繁简体的转换 , 本不是修改 , 而我们在编校过程中 , 除排版衍字径删外 , 没有删去一个字 , 也没有增加一个字 , 甚至没有对原文中任何字词加注解 , 如此精心保护 , 源于对陈先生的尊重 。
其实 , 若陈先生真有遗愿 , 我想 , 先生必然是希望更多人读懂他的 , 而不是做形式上的封存 。
武黎嵩:陈先生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审查报告中 , 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 “对于古人之学说 , 应具了解之同情 , 方可下笔 。 ”今天的我们对当年的陈先生 , 也要有“了解之同情” 。
陈先生所处的时代 , 是一个新旧文化过渡的时期 , 他本人跟新旧文化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关系都非常密切 。 他虽然整体上偏旧 , 但他并不以新旧划分阵营 , 而是以德行、学品来区分亲疏 。 他看到 , 从新文化运动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时间 , 一部分学者以“新”为标榜 , 以“新”为号召 , 实则拒绝本国的古典文化 , 有些“无所不用其极”的意思 。 所以 , 陈先生曾批评一些妄谈古史的研究者是以“明清浮浪之子 , 谈商周邃古之学” 。 陈先生否定、警惕的是学术上的凑热闹、赶时髦和泛政治化 。
旧的主张可以见“底” , 即有底线 , 但新文化会发展到哪一步 , 直到1969年陈先生去世 , 他心里都是没底的 。 具体到简体字 , 究竟会简体到哪一步 , 陈先生也是没底的 。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 , 坚持自己的作品用繁体竖排出版 。 因为在当时 , 繁体楷书是正字 , 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 , 已经用了一千八百年了 。
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字是当年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 , 其实很多是把之前约定俗成的简体确认下来 , 比如繁体的“言”字 , 有言字旁 , 简体后没有了 , 但实际上草书里的“言”字早就如此了 。
按原来的设计 , 汉字还要进一步简化 , 要推出第二批、第三批简体字 。 但上世纪70年代公布的第二批简体字 , 造成了很多问题 , 于是很快被废除了 。 从此之后 , 我们知道了简体字是不可以一直简体下去的 , 于是就此打住了 。
但陈先生未曾预想到这些 , 直到他去世 , 他对汉字的未来都是充满忧虑的 , 在他心目中 , 已把繁体字视为传统的象征来守卫 。 但在今天 , 如果我们只知亦步亦趋 , 倒是有负陈先生“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的精神了 。 《孟子·万章下》评价孔子“圣之时者也” , 就是说孔子是识时务的圣人 , “时”是孔子提倡的一个重要思想 , 即随时以处中、与时偕行 。 古人吃饭用鼎鼐豆 , 今人吃饭用碗盘碟 , 这种改变不足以改变我们是中国人这一本质 。 文字承载的是思想、历史和文化 , 在简体字已成主流的语境里 , 陈先生一时的意愿 , 不应成为绝对的教条 。
「亲近他 , 而不是把他当神」
上书房:陈先生的书难读 , 繁体竖排还只是表面看得到的障碍 , 更大的障碍在其学术研究横跨历史、古代东方语言文学、历史文献学、宗教学等多个畛域 , 其中敦煌学、突厥学、藏学等皆是专门绝学 , 大部分著作冷僻艰深 , 外行难以窥其堂奥 。 因此也有人认为 , 为普及陈著而出简体横排是个伪命题 。
推荐阅读
- 【】新闻调查:决战深度贫困
- 胖次资讯|王砚梅影评:《小岛惊魂》之人吓到了鬼?
- 国民记者|足以让你铭记一生的电影台词
- 掌上新闻|杨幂腿围到底有多细?当她站在栏杆前被拍到后,一时分不清哪个更细
- 央视新闻客户端|新一轮强降雨来袭 贵州省启动气象灾害(暴雨)IV级应急响应
- 央视新闻客户端|江西:考生若体温正常 考场内可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 央视新闻客户端|武汉普降大暴雨 城区出现积水
- 中国新闻网|日本东京都知事选举结束 日媒:小池百合子确定胜选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小池百合子再次当选日本东京都知事
- 上观新闻|全城数千名新医护刚刚毕业,这些中加联合、多校联合培养的首届医学生更显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