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皇帝如何缔造盛世:"万事不自由"换来宋代繁荣

一个资质平庸、性格宽厚又有些懦弱 , 还好色的皇帝 , 为何治下却名臣辈出 , 缔造出至今都被怀念的古典中国黄金时代?今年是宋仁宗诞辰1010年 , 历史作家吴钩试图在新书《宋仁宗:共治时代》中回答这个问题 。巧的是前段时间 , 以仁宗为主角的网剧《清平乐》正好在热播 。 吴钩认为 , 宋仁宗在今天的“热” , 恰恰反映出长期以来他被忽视的尴尬 。平庸皇帝如何缔造盛世:"万事不自由"换来宋代繁荣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 , 十三岁登上皇位 , 在位四十二年 , 治下诞生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人物 , 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柳永、程颢、程颐、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包拯、韩琦、富弼、毕昇、沈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在宋朝 , 且全是仁宗朝升起的璀璨巨星 , 可以说 , 这份“成绩单”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无法与其比肩 , 以至千年后 , 国学大师陈寅恪还评价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年之演进 , 造极于赵宋之世 。 ”宋仁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庙号“仁宗”的皇帝 。奇怪的是 , 不管当时还是身后 , 宋仁宗却是一位存在感很低的皇帝 。 确实 , 他在深宫中出生 , 深宫中终老 , 和历代皇帝相比 , 没有“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 , 宋徽宗、南唐李后主那样千古传诵的文艺才情 , 人生经历也不像明武宗朱厚照般荒诞、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那样传奇 。 他当朝时群星辈出 , 本人自然被遮蔽 。 甚至在以他的身世演化出来的民间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里 , 他也只是配角 , 目的是彰显主角“包青天”的美名 。在《宋仁宗:共治时代》中 , 吴钩主要就是致力于挖掘历史材料 , 还原这位被低估的皇帝的一生 , 因为“中国的皇帝中 , 他是我特别赞赏的一位” 。 吴钩此前写过不少有影响力的历史畅销书 , 包括《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 对宋朝历史了然于心 , 因此能游刃有余地重现宋仁宗的生平 。 “仁宗皇帝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 有常人都有的缺点 , 但他也不是庸碌无能 。 ”通过回顾宋仁宗的一生 , 吴钩主要想解答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位被普遍忽略、似乎很平庸的皇帝 , 却缔造出被后世认为是宋代巅峰的“嘉祐之治”?吴钩认为 , 关键在于宋仁宗对皇帝这个角色有深刻理解 , 进而与宰辅大臣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皇帝不独揽大权 , 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对此 , 吴钩在书中花了相当多的笔墨 , 写出即便贵为皇帝 , 仁宗也有很多无奈、克制与权衡 。 “仁宗皇帝有很多缺点 , 当时批评的声音很多 。 但这恰恰说明制度在良好运转 , 士大夫对皇帝的缺点敢于直言 。 也正是因为他的万事不自由 , 还有宰辅大臣的据理力争 , 才换来时代的空前繁荣” 。平庸皇帝如何缔造盛世:"万事不自由"换来宋代繁荣
对话吴钩:宋代士大夫是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人翁宋朝皇帝整体性格温和第一财经:现在很多人都接受了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影响的观点 , 对皇帝而言同样如此 , 比如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口吃非常严重 , 是因为父亲乔治五世非常严厉、强势 , 造成他胆怯和口吃 。 为什么宋仁宗在强势的刘太后照顾下长大 , 但性格宽厚 , 还有不少皇帝身上少有的人情味?吴钩:宋仁宗身上很有人情味 , 我觉得你的感觉很准确 , 我在读史料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 。 他不像秦皇汉武那样有雄才大略 , 要说资质也就是中等 , 比较庸常 , 有常人的喜怒哀乐 , 也有常人都有的优缺点 。 其实宋朝皇帝整体性格都比较温和 , 很少有像后来朱元璋等帝王那么阴暗极端的 。 主要原因 , 我觉得是宋朝皇帝都接受了儒家教化 , 宋朝可以说是儒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王朝 , 儒家士大夫对皇帝的教化 , 主要体现在经筵教育 。 而之前的汉唐 , 儒家对皇帝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 之后的明清 , 皇权专制又达到顶峰 。第一财经:所以就算刘太后比较强势 , 死后仁宗也没有对她和刘氏家族做过多的政治清算 。 对比之下 , 万历皇帝亲政后 , 为了摆脱张居正的阴影 , 张居正一死就对他做了残酷的政治清算 。吴钩:我觉得明代的一部分皇帝都有点心灵扭曲 , 包括万历皇帝 , 他从小就敬畏张居正 , 成年亲政后才会有激烈反抗 , 那可是他老师呀 。 我总觉得万历皇帝做法太激烈 , 属于有点变态或者不正常 , 超出常人的情感范围 。宋仁宗不是那么无私无义 , 但他的缺点是常人的缺点 , 心里没有那么多仇恨 。 小时候虽然基本上都是活在刘太后的阴影之下 , 没有什么自主权 , 刘太后也一直隐瞒了他生母是李宸妃的真相 , 导致李宸妃到死都没和仁宗皇帝相认 , 成为仁宗皇帝非常难受的事 。 所以刘太后一过世 , 他就有点急于要摆脱刘太后的阴影 , 把刘太后重用的大臣都外放出朝廷 , 一朝天子一朝臣 , 这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 仁宗的行为并不是那么激烈 , 整个宋朝都没有明朝那么激烈的政治清算 。仁宗朝的时代精神第一财经:可他还是废掉了刘太后选定的郭皇后 。 这是属于“反抗”吧?吴钩:废掉郭皇后这个事其实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 。 第一 , 导火索是郭皇后跟后宫其他女子争风吃醋大打出手 , 结果一巴掌打到仁宗皇帝脖子上 , 下手比较重 , 留了几道指痕 , 仁宗因此很恼火 , 动了要废掉她的心思 , 但他其实下不了决心 , 也没有决断魄力 。 第二个细节更重要 , 就是仁宗皇帝废郭皇后是受到了当时宰相吕夷简的支持和鼓动 , 因为吕夷简与郭皇后之间有恩怨 。 如果没有吕夷简的极力支持 , 仁宗皇帝是做不出废后举动的 。 而且废掉郭皇后之后 , 仁宗皇帝又有点后悔 , 派人去看她 , 还写了一首词 。 这些都说明他不是像明朝皇帝那样做事激烈的人 。第一财经:假如仁宗继位后像万历那样进行政治清算 , 还会有“嘉祐之治”吗?吴钩:这很难说 , 因为从仁宗亲政到“嘉祐之治”还有二三十年时间 。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 如果他要掀起政治清算 , 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 仁宗还没亲政的时候 , 范仲淹就上书刘太后要求她还政;刘太后一过世 , 范仲淹又上书 , 内容是什么?向仁宗建议 , 对刘太后在世时的那些做法不要过于去追究 , 如果大臣有议论也要冷处理 。 从这个事可以看出 , 当时的士大夫都非常理智清醒 , 他们对刘太后的统治肯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 但一旦刘太后过世 , 假如仁宗出现要清算过往的苗头 , 有政治远见的大臣马上就会出来反对 。 以仁宗那种比较懦弱的性格 , 还有仁宗朝那种权力制衡的制度来看 , 即便仁宗想要清算刘太后 , 也很不容易做到 。第一财经:从范仲淹两次上书可以看出 , 他为人非常坦荡、无私 。 仁宗朝名臣辈出 , 有网友说当时大臣都非常自信 。 你认为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吴钩:严格来说我觉得这不是自信 , 是道义的担当 。 当时士大夫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 不是把自己当成皇帝统治的工具 , 而是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人翁 。 这是仁宗朝开始士大夫形成的集体观念 , 跟儒学复兴有关 。 因为儒家推崇的理念就是天下为公 , 虽然天下现在是赵宋的 , 但在士大夫的观念里 , 皇帝只不过是国家的象征 , 具体治理天下还是要士大夫 。 宋代甚至有一些士大夫公开跟皇帝说 , 天下并不是陛下的天下 , 而是天下万民的天下、万姓的天下 。 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可能有点惊世骇俗 , 但在宋代是当时士大夫的共识 。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精神 , 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 , 加上科举制度全面展开——宋代也是第一个全面实行科举制的王朝 , 一个平民出身的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 , 甚至当上执政高官 。 正因为有制度性的阶层流通通道 , “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才能落到实处 。 范仲淹年轻时还没有考中进士就立下人生目标 , 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好宰相 , 就要成为一个好医生 。 平民如何成为宰相?参加科举考试 。 而在南北朝或者隋唐 , 这是不可能的 , 宰相基本上都来自世家大族 。共治制度的漏洞第一财经:你在书中说 , 宋仁宗发展出不专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 , 是因为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 。 他是怎样理解皇帝这个角色的?吴钩:这方面仁宗皇帝自己有几次自白 , 可以看出的他想法 。 大体意思就是 , 当时很多人也劝告他要决断、包揽权力 , 不能老是由下面的大臣来做决定 , 否则权力会被夺走之类 。 仁宗皇帝回答说 , 并不是我不想决断 , 只是如果我决断正确倒好办 , 万一决断错了呢?要改过来很难 。 所以不如让大臣们充分讨论、集思广益 , 再以宰相的名义来发布政令 。 为什么要以宰相的名义发布政令呢?因为宰相是可以问责的 , 皇帝不可以问责 , 难道要罢免皇帝吗?那会造成很大的政治动荡 。还有一次 , 仁宗半夜听到宫外热闹的响声 , 问宫女是什么声音 , 宫女说是外面酒楼里在唱歌跳舞 , 完了发牢骚说 , 外面这么热闹 , 皇宫里这么冷清 。 仁宗一听就说 , 正因为我们能够忍受冷清 , 外面才可以那么热闹 。 如果我们忍受不了这个冷清 , 也想那么热闹 , 外面就会变冷清了 。 仁宗这个话说明 , 他明白政府也好皇帝也好 ,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权力 。 权力不会滥用 , 社会才可以繁华 。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 , 仁宗虽然资质很庸常 , 但是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人 , 对于自己怎么当皇帝 , 可以做、不可以做什么 , 他心里很清楚 , 对皇帝这个角色理解得很深刻 , 所以才会缔造出后世都怀念的繁华时代 。第一财经:仁宗和大臣摸索出来的共治天下的运作机制固然好 , 但这种制度似乎还是人为因素较多 , 首先得有像仁宗一样的好皇帝 , 否则像北宋后期和南宋那样 , 会出很多权相、奸相 。 你怎么看?吴钩:北宋初 , 太祖、太宗出身草莽 , 有比较强悍的个人能力和威望 , 这时皇帝个人的权力会更大一点 。 但随着太宗去世 , 接下来继位者都是守成之君 , 没有那种个人的威望 , 所以更多的时候必须要靠制度 , 或者说当时的政治惯例来维持统治 。仁宗朝形成比较良性的君臣共治、分权制度 , 固然跟仁宗本身性格比较宽厚有关 , 但主要还是因为皇帝个人威望消失之后 , 必须要靠制度惯例来维持政府运转 , 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大趋势 。 不过宋朝这个制度在皇帝常人化、庸常化之后 , 演变到后来会出现的一个问题 , 就是能够很好地约束君王 , 但在约束宰相方面 , 我觉得是有漏洞的 。 所以到了南宋才会出现很多权力很大的宰相 , 比如从南宋初的秦桧 , 到南宋末的贾似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