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证”到“确权证” 山歌声里说定心

从“土地证”到“确权证”——山歌声里说定心
新华社南昌7月2日电(采访人员闵尊涛 袁慧晶)“喜连连来笑连连,山林田地再确权,感谢党的政策好,农民吃了定心丸 。”赣南地区人民传唱的这首山歌,描绘的是土地确权后农民土地权益得到保障、农民信心倍增的现实图景 。
在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凉舟村,村里约800亩耕地全部流转出去发展贝贝小南瓜等设施蔬菜产业 。
“现在普通农户除了每亩有600元土地租金,在蔬菜基地务工每月都有2000多元收入 。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达到近10万元 。”凉舟村党支部书记孙小明说,土地流转起来后,不仅村民土地收益增加了,村集体也有了稳定收入来源 。
半个多世纪前,在赣南等地区,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开展 。
“正月里来是新春,红军发我土地证,四四方方一张纸,圆圆巴巴一颗印 。”一曲赣南山歌,传唱出土地革命时期拿到土地证的穷人终于翻身、开启新生活的历史画面 。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条件不断变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几经变革调整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制度逐渐确定下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党的十八大后,为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真正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全国范围内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始实施 。
从土地证到确权证,不变的是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去年,文武坝镇一万八千多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 。
“这轮土地确权工作,不仅保障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武坝镇党委书记刘金祥说 。
走进文武坝镇古坊村,大棚蔬菜、露天蔬菜、水产养殖、火龙果葡萄采摘、四季果采摘、家禽养殖等产业基地和生态农庄错落分布,产业发展一派欣欣向荣 。
从“土地证”到“确权证” 山歌声里说定心
文章图片
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葡萄采摘基地 。新华社采访人员 闵尊涛 摄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万元,从之前‘空壳村’变成如今的‘富裕村’ 。”古坊村党支部书记邹连生说,这一重要转变得益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后,充分盘活了现有土地资源 。
古坊村是江西省“十三五”省级贫困村,长期以来,以水稻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全村60%以上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里800多亩耕地,30%以上撂荒,这种状况持续了十多年 。
2015年底,在外地经商多年的邹士荣,被镇村干部请了回来,作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
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邹士荣认为,农村产业要发展,关键是把土地资源充分盘活起来 。他和村干部开始商量成立专业合作社,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把分散土地流转后集中起来发展产业 。他和村干部给农民算收入账 。不到两个月时间,村里9个小组的108户村民都答应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到耕地398亩、山地1000多亩、鱼塘100亩、大棚100亩 。
2016年4月,村里合作社正式成立,不到一年时间,蔬菜、果园、鱼塘等产业基地相继建了起来 。2017年年底,合作社第一次给村民分红 。2018年,村里兴建了一个生态农庄,搞起了生态旅游 。
产业兴旺起来,村民也跟着富起来 。古坊村人均年收入从之前的不到3000元增至现在的6000多元 。看到村里近些年来的巨变,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也纷纷选择回来发展 。
古坊村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户脱贫增收在周边村镇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 。
近年来,会昌县相继建立烤烟、瓜果蔬菜、优质稻及制种、花卉、小龙虾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项目区土地集中高效经营 。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会昌县发展烤烟规模种植,着力打造集中连片基地,推动了土地流转,目前全县共发展烤烟3.6万亩,规模经营农户1700余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