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史倌|为何连续四朝是“盛世”?,从顺治到乾隆( 三 )


思想禁锢与科举诱惑并行
从康熙至乾隆 , 一般认为是清朝的繁华盛世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其实文人的生活还存在许多恐慌的情态 , 文字狱就是一个显例 。 清代像吕留良案、庄铤龙刊刻明史案这样的文字大狱 , 据统计共有88起 。 其中 , 顺治朝2起 , 康熙朝2起 , 雍正4起 , 其他统统发生于乾隆朝 。 其他小的文字之狱 , 更是多如牛毛 。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是“字贯案” 。 这个案子算不上文字大狱 , 讲的是江西人王锡侯 , 因缩编《康熙字典》成《字贯》一书遭到告发 。 最后查出不但擅改御编 , 而且将皇帝的庙讳直行排下 , 犯下叛逆之罪 , 被抄家、杀头 , 全家大小二十一人均连坐 , 或处死 , 或充军 。 有一份抄家清单留了下来:“住房十间半 , 连砖瓦基地等项 , 共估值银三十六两六钱 。 门首空地一段 , 估值银三两六钱 。 鱼塘一口 , 估值银一两二钱 。 屋后菜地一块 , 估值银十二两五钱 。 竹木床、凳、盘、桶、箱、柜、锡铁瓷瓦、零星物件等项 , 共估值银六两九钱六分一厘 。 谷一石五斗 , 估值银七钱 。 小猪一口 , 估值银三钱二分 。 鸡五只 , 估值银一钱五分 。 ”所有家当加起来 , 还不过六十两 , 十分可怜!
二是“投书案” 。 山西临汾一个迂腐而有些脑子发疯的秀才冯起炎 , 同时看上张三姨妈和杜五姨妈两家的女儿 , 但根本无力婚聘 。 得知乾隆帝将到泰陵拜谒 , 竟带着能显示其才学的《易》《诗》二经注解文稿 , 拦驾投呈 , 希望君王助其得偿所愿 。 不料 , 被官役拿获 , 被从重定罪 , 流放外地 。
那时文人招惹的文字之祸 , 正如鲁迅所讲的:有的是鲁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 , 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愚民 , 实在关心皇家 。 而命运大概很悲惨 , 不是凌迟 , 灭族 , 便是立刻杀头 , 或者“斩监候” , 也仍然活不出 。
当然 , 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总体上持笼络之态 。 毕竟 , 庞大的国家需要从科考之途上攀升成功的精英分子 , 充实到各级行政机构中 。 而科举考试的成功 , 给当时读书人的诱惑确实极大 。 不少人痴信 , 唯有通过科举的成功 , 才能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 。
科举兴盛下的儒林人生 , 就如乾隆年间吴敬梓完成的《儒林外史》所描写那样 , 是复杂多样的 。 一般而言 , 读书人只要考取生员(秀才)的资格 , 家中就可以免掉一定比例的丁粮税 , 且政府提供廪膳银(生活费) 。 各地还设有专门的学院、学道、学官负责他们的科考应试工作 , 衙门官吏也要对他们以礼相待 。 乾隆皇帝甚至规定 , 只要拥有生员、贡士、举人的功名 , 还可以免掉杂色差徭 。 但如果一生与科考成功无望 , 就很有可能跟蒲松龄一样发出悲叹:“世界万般皆上品 , 唯有读书是下流 。 ”
总之 , 清朝刚刚建立的顺治皇帝期间 , 亟需抚平战争创伤、推展休养生息政策 。 康熙朝延续这一政治主线 , 同时注重文化上的调控和笼络 。 到雍正时代 , 王朝情形基本稳定 , 基层社会吏治的整顿开始被提到更重要的层面 , 不仅给各级官吏提供养廉银 , 而且颁布《州县事宜》 , 加强地方行政工作 。 此后的乾隆朝 , 在长辈们的精心经营后 , 总体上处于文武治世的状态 , 天朝自大心理渐渐滋生和膨胀 , 已有停滞之态 。 这种盛世之末的感觉 , 之后逐渐成为现实 , 令后人不禁感慨 。


推荐阅读